旧年指什么生肖?
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中,有“岁星”之说,也叫“太岁”。在现代天文学中,称之为木星。由于木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2年(相对于地球),所以古人称它为“岁星”,而它的运行轨迹称为“岁实”。 古书《春秋命历序》中记载: “木星十辰,镇星辰次。木星,岁星也……其星群居,与斗牛间。” 又记载了木星与北斗七星、牛郎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关系: “木星每岁行经一次,周回七十六侯又二分,合三百六十五日有五时四十三秒。当木星行十二辰次之际,每日初出卯时正,入酉时正,每一月行一次,每一季行三次,每逢甲子、甲午、乙丑、乙亥之日,即日出而没。如此循环往来,永无休息。”
可见,古人对木星这种“顺行”的轨迹非常熟悉。然而,在木星“顺行”的同时,还有另一颗行星在运行——土星。 土星的运动比较特殊。它在公转过程中,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7.5°的倾斜角,因此在公转的过程中,有时会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上方,有时又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下方。这样,就使得土星与地球的距离远近不同,出现的时间早晚就有差异。
基于这样的运动特点,古代的天文学家就把土星与木星之间的距离划分为二十等分,每三等分作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标注一个名称。这就像我们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一样,每3℃为一个单位标出一个刻度,这样的标记方便又直观。把土星与木星之间的距离分为二十个“候”,也就是很自然的了。每个“候”的间隔时间大致是30天左右。
在旧历年里,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七日,一共二十八天,刚好是一个“旬”的时间;而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正好一个月,第二个“侯”的时间到了;再到二月二十二前后,又是第三个“侯”的时间;然后到惊蛰前后,第四个“侯”的时间到来等等。 在新历年里,因为有了农历月的存在,使月份的大小不一,因而导致新历年和旧历年所经历的“旬”“侯”不尽相同。比如1984年到2003年间,每年的立春都在公历2月2日或3日,在新历年中,这一段时间里只有十个“侯”;而在旧历年中,这段时间却有十二个“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