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五行带土吗?
应胤最佳答案
岩石的五行,在古代论法是以“石”为五行之一,属木(见《尚书·洪范》);现代哲学和地质学认为,矿物属于微观粒子,是不可再分、没有性质可言的物质基本元素或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矿物质既不是五行之一,也不是土行之源。 那么,“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土,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地之吐生物者也。从土凡声。士,土音。”也就是说,土是地上长出来的,它的本义是指泥土,由土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土壤中含有水分,而土的本质是阴阳平衡,但其中的阴或阳偏盛的现象并不会改变其本有的属性。所以,湿土与干土都是土。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句谚语“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得甘霖草木青”。其实,这里说的“雨得甘霖”就是雨水,雨露均沾的意思。水滋润了大地,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是如果没有日照的温暖,大地上的水汽难以被分解,这雨露就像被关在了玻璃瓶中一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古人把雨露与阳光同时纳入了土的行列之中——“雨以雨露者,土之阴阳作焉。” 古代中医用五行的理论来指导用药的时候,药物的归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治疗需要“加减”变换的——能治病的草药都是好草药!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到:“少阴之上,热气有余……厥阴之下,阴气盛……太阴之后,湿气化……太阳之前,寒气积……”这里的“厥阴”“太阴”并非指的厥阴气和太阴水,而是指代的药物。“厥阴”代指当归、地黄等药物,“太阴”代指苍术、白术等药物。同理,这里所说的“土”也是指的药物。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当归和地黄能够治疗热证,属于温药;苍术和白朮能够治愈寒湿症,都属于燥湿健脾的药。”——这就是“医者仁心,灵活变通”的最好体现吧。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一、相生:
土生金:石(金)从土里出,故谓土生金,如金矿砂矿玉石…;金生水:(自然现象)天气冷了水就会结成冰。水为寒(固态液态气态皆为水)。;水生木:因为有水才有树木(没有水就会死),所以水生木。如榕树根;木生火:要有木才能有火,所以木生火。(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是有温度的,也就是内含火元素)。;火生土:所有物质经过焚烧后都会变成灰烬(土)。
二、相克:
金克木:斧头为金,斧头砍伐树木,所以谓金克木。;木克土:(自然现象)有树的地方(根)不可能有太厚的土,因为根在地下不断地伸展必然会把土撑开,所以木能化解土,谓木克土。;土克水:(自然现象),水必定被土阻隔而不能横流。;水克火:(自然现象),水能熄灭火焰。;火克金:(自然现象)金在高温下会化。同理木也会化。(化了就变成气、烟灰了)
金者辛味之药,有收敛、固涩作用,诸如咳逆喘促、遗精滑泄、遗尿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呕泻不止等耗泄滑脱之病证,可以发挥其收敛固涩之功。
土,指中央之土,为万物之母,能生万物,故曰土载四行,若四行脱气,取土气以资之。
火者苦味之药,可以发散温通、活血通络,用治恶寒发热、腹部冷痛、心胸憋闷、肢体痹痛等证候,每在方中加入附子、干姜、吴茱萸、桂枝等苦味药物。
木者酸味之药,具有疏泄肝气、散结行滞之功,每用于胁痛脘胀、咳逆上气、痰核痞块等气郁血滞之证,必用乌药、川楝子、青皮、郁金等酸味药。
水者咸味之药,有泻下通结、软坚消石之能,对于大便秘结、痰核痞块、胆肾结石等证,常选芒硝、大黄、牡蛎、海浮石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