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五行带土吗?
岩石的五行,在古代论法是以“石”为五行之一,属木(见《尚书·洪范》);现代哲学和地质学认为,矿物属于微观粒子,是不可再分、没有性质可言的物质基本元素或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矿物质既不是五行之一,也不是土行之源。 那么,“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土,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地之吐生物者也。从土凡声。士,土音。”也就是说,土是地上长出来的,它的本义是指泥土,由土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土壤中含有水分,而土的本质是阴阳平衡,但其中的阴或阳偏盛的现象并不会改变其本有的属性。所以,湿土与干土都是土。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句谚语“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得甘霖草木青”。其实,这里说的“雨得甘霖”就是雨水,雨露均沾的意思。水滋润了大地,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是如果没有日照的温暖,大地上的水汽难以被分解,这雨露就像被关在了玻璃瓶中一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古人把雨露与阳光同时纳入了土的行列之中——“雨以雨露者,土之阴阳作焉。” 古代中医用五行的理论来指导用药的时候,药物的归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治疗需要“加减”变换的——能治病的草药都是好草药!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到:“少阴之上,热气有余……厥阴之下,阴气盛……太阴之后,湿气化……太阳之前,寒气积……”这里的“厥阴”“太阴”并非指的厥阴气和太阴水,而是指代的药物。“厥阴”代指当归、地黄等药物,“太阴”代指苍术、白术等药物。同理,这里所说的“土”也是指的药物。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当归和地黄能够治疗热证,属于温药;苍术和白朮能够治愈寒湿症,都属于燥湿健脾的药。”——这就是“医者仁心,灵活变通”的最好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