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五行属什么颜色?
这个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生克关系,现在没有多少人这么考虑问题了。我们给衣服选个颜色,大多也是凭感觉,或者看着顺眼就行,很少会去考虑这个颜色的五行为什么,毕竟也不是专业搞这个的。但下面这篇知乎专栏文章里的观点还是蛮有意思的,分享给题主。 关于“五行穿衣”的学问出自《黄帝内经》,文中描述了古代医家观察到的季节变化与病症的关系——“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并由此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养生学的鼻祖。之后历代中医都在探索这条从外调内、祛病延年的路。 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总结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并提出了“四时气候宜忌”之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晚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早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和光亭早……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早起,勿泄阳气……此冬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孙思邈还提出,“凡人临卧后,行十数散(指数九消寒图),既醒,以两手按摩头顶及颈项左右,各五十次,名曰惊蜇动木,至晓,以红盐熨目数次,名曰天明,以除昏睡。”(《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这个“十数散”具体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估计是古时用来振奋阳气的功法。
时至近代,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吕炳奎在《中国养生学》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顺时调养”的方法,即根据节气变换,每日做一些特定的保健动作来增强体质、祛除病邪—— “小寒大寒,冰封雪飘,水冷木枯,万物蛰伏。此时自然界的生物均处于休眠状态,人体也应顺应自然,注意保暖避寒,早睡晚起,勿劳肾精。每天睡前温水泡脚,同时双手搓热后,分别用中指按摩涌泉穴50次。(《中国养生学》吕炳奎著 P83-84) 立春立夏,天气由寒转暖;雨水惊蛰,天气渐晴,万物复苏。这时自然界的植物开始发芽生长,人体的肝气也开始旺盛起来。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养肝,要多做舒缓的运动,多吃清淡的食物。每天早晨起床后,将两掌心搓热,然后沿经络循环路线,按顺序推按腹部100次,能够养肝健脾。每周做一次全身经络刮痧,能有效去除体内毒素,让肝脏更好地排毒。
谷雨清明,气温回升较快,阴雨频繁,容易抑郁。《黄帝内经》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悦情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提倡顺其自然,愉悦心情,劳逸结合,才能百病不生。 小满芒种,阳气逐渐旺盛,气候炎热,雨水增多,易伤阴液。《黄帝内经》曰,“无恚怒气,勿劳心,思者少食,能饮善醉,如鸟何翼,如水何流。”意思是说我们要保持心境平和,情绪乐观,切勿动肝火。此时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饮食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牛奶、豆浆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每日清晨,双手对搓至热后十指交叉,反复搓摩脸部,可活血通络,有益美颜。
夏至小暑,阴气始生。《黄帝内经》中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夜卧起早,越法违道,阳气耗损……”现代人经常半夜凌晨起床熬夜,这极伤肝血,必须改正。饮食上可以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等。用苦味食品开开胃,有助于养心。还可通过穴位按摩来助阳,如经常按压脚心的涌泉穴,每次半小时,既能补阴虚,又能泻阳亢。 立秋处暑,阳盛逐渐减弱,阴气开始增长。《黄帝内经》指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我们应当晚睡而早起,多参加户外运动,充分吸收自然界之气,以适应秋天收敛的特点。同时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萝卜、苹果等。每天坚持按揉太溪穴(肾经原穴)、三阴交穴(脾经穴位),有利于调节脏腑功能,滋养阴血。
霜降立冬,寒气渐重。《黄帝内经》有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勿失节序,如是则平旦人气,暮而收之,人乃可寿。”意思是我们在秋季要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到冬季更要早睡晚起,最好晚上十点前入睡,中午抽出时间午休一会。早上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慢跑、八段锦等,以激发身体能量,提高抵抗力。
小雪大雪,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即将到来。《黄帝内经》中提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时而动,谨随气候,如是则阴气肃静,阳势强健,周流不息,如是则病无以生矣。”在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里,我们除了做好御寒工作,还应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小寒,一阳升腾之时。《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天时,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所以接阳气而生化耳。”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应大自然阳气生长的规律,早睡晚起,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还要适当进补,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有利于强壮机体、抵御寒邪。还可按摩神阙穴(肚脐)、关元穴,有助健脾补肾、益气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