珽在五行属什么?
“王”字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是一个“玉”字,下面部分是一个“口”字,合起来表示用玉琢成的器皿(玉器)用来供奉神灵(祭祀用)或作为贵族之间交换的礼物。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琮”字是一个象形字,像玉琮的形状。
把这两个字放一起之后,发现他们的部首都是“王”,且都和祭祀、供奉有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王”在古代和宗教、祭祀相关的事情有关系。 所以“皇太后”的“王”读wàng;而“天王”的“王”读wáng。 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四等的爵位用“王”来表示,他们拥有独立的封地并且有自己的直属军队。周朝的时候有天子、诸侯、大夫三级制度,天子直辖的土地叫做“畿”。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加强后,地方上不再由君王的直接直辖土地,于是“王”作为爵位的含义逐渐消失,代之以行政区域“郡国”的概念。 但“王”作为最高爵号却保留了下来,用于称呼君主。所以秦一统天下后,秦始皇称“王”了!汉朝建立后,刘邦称“王”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皇帝称“王”了!宋朝称“王”了!元明清三代仍然延续这一叫法。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废除帝制,民国总统、副总统以及各省督军都统称为“将军”,以示共和之意。 但是,“王”作为姓氏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读音也没有改变。
玉字头的字大多和玉相关。“珽”,玉字头下面一个“廷”。廷者,朝庭、朝廷,或可理解为礼庭,和帝王将相关。玉者五德全美,珽字以玉为头,自然是把玉之五德彰显无遗。以封建礼制来说,珽乃是帝王之物,或者赠与有殊勋的大臣。言下之意,如果某人拥有“珽”,乃是天子认可之意,即:天子给你名分了!
如《礼记·玉藻》云:“君衡,子璜,大夫璋,士葱,庶人组。”郑玄注曰:“君,诸侯谓之衡,天子所颁赐,在躬曰珽。”
再如,《诗经·韩奕》亦曰:“孔锡之 Martial art,虎臣熊罴,义和仲氏,天子是毗;俾韩之子孙,千亿无疆,虎仲熊罴,天子西帅;四牡奕奕,孔淑不逆,首饰金緫 ,告于西胎;佩玉应礼,寿考不忘,厘尔圭瓒,虎臣罴佐,孔武且艺,邦之司直;取萧何所,取迢何所?诸侯是序,求福不回。锡珪而告之,来以废亡;岂曰余子,敢忘告复?宗周既颠覆,周南召武公,其来视之;继其世旧,余其有民,作邦作对。郑人取乎黄,以君高辛氏,诸侯咸致其币。往弃其耻,亦曰不永其邦,尔之许民,不土其税,我疆我理,亦并田里。尔车錞錞,不即厥配,六辔如琴,谁敢不战?——韩赐之衰兮,诸侯靡宪。靡宪靡纲,靡重匪极。不弜不庭。不享不祀。”
郑玄注曰:“天子锡诸侯之命圭曰璋。”又曰:“周制,卿大夫有出军上功之征伐,天子予以彤弓一,彤矢百,卢弓十,卢矢千,然后征于诸侯;诸侯有出疆之寇,然后可征。于大夫亦曰彤弓矢。于诸侯则曰彤弓矢一,卢弓矢十焉。彤弓者,赤貌;卢,黑貌。一,百,十,千,言其凡数。凡天子赐诸侯及命卿大夫得专征伐者,皆赐之弓矢,故谓之矢。”
因此,如果有人佩戴“珽”,自然就是天子认可此人的意思。
按照此一说法,大秦的“珽”字当为天子所赐,表明天子认可此人之大勋,所以李斯和赵高才会选择这个字来给赵政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