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经过哪些站点?
以广州为例,说下广州地铁建站的过程和考虑的因素
一、初期(2005-2013) 这一时期开通的线路有1号线、2号线、3号线及3号线北延段 这些线路的初期的确如楼上所说先修路再建站,不过并不是每个车站都按照“先修路再建站”的模式建设,具体要看路线的方案研究。
1.先修路再建站的例子 比如1号线西端的中山纪念堂站,2号线的公园前站,3号线的体育西路站。 这些站都是位于旧城区或者城中村范围内,要拆除一部分房屋才能进行建设,而且施工难度较大。但是胜在人车流量较大,作为大型枢纽站,需求较为强烈。所以只好牺牲周边环境,采用“先修路再建站”的方式。
2.不修路直接建的例子 虽然叫新建站,但不意味着是全新建造的站点,有些只是将原有路下方的土地挖掘出来,用于建设站台等设施。这种模式对环境破坏较小,但占用面积较多。一般适合人流需求大的枢纽站或环线上的站点。
这一类站点主要有:5号线的淘金站、光塔路站;6号线的团一大广场站、北京东路站;7号线的大沙头站;8号线的凤凰新村站等。
二、第二期(2014——至今) 这时期的代表是4号线与9号线 这两条线有不少共同点:线路长度不到前期各线的五分之一,车站数量少且间距大。
由于地处广州发展的东西两大主要轴线,规划中的这2条线早在前一阶段就进行了部分工程的勘察和设计。只不过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搁置。
在第二期建设时,为了节省成本,采用了“借地建设”的概念,即在不影响用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老站或在建线路的地底空间先行建设新线,待日后有条件再进行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因对环境影响控制较第一期更为严格,同时面对拆迁量少、工期短、要求高等因素,采用“先建场站后移交通设备”的工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一种新型的工艺方式——“先建结构后埋入土地中”的站后明挖法应运而生。 这种工法首先通过结构基础梁实现对结构的支承,再在结构上部覆盖一层土石方回填至场地标高,最后种植树木等绿色植物,恢复场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