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阳台怎么起的?
一、历史渊源 (一)西周的产生 西周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规模扩大,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使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在人们的房屋前或后都设有较大的庭院作为生活和休憩的场所;而在住宅的南面和东面大多开辟了花园,种植了花草树木.这样人们在庭院中既可劳作,又可在花园里玩耍;既可享受阳光的照射,又可躲避暴风骤雨.于是这种住宅形式便产生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四合院”的由来.
(二)北京四合院的产生与发展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处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雨量集中于夏秋两季,所以,为了适应北京的气候特点,在漫长的实践中,北京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居住风格——四合院. 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它是明清时代典型的民居建筑,从明初直到清代中期,一直是京城的主要民居建筑之一,是当时百姓安居乐业的最好体现.它以传统的南北纵轴对称布局构成一个整齐而方正的建筑群体,四周高墙围绕,形成一个封闭式的住宅群落.它的主要特点是:四面房屋由垂花门联系起来,围成一个“口”字形,大门开在南面的垂花门上,正房三间和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和两侧建筑一般比中间院落低矮,形成前低后高的阶梯式造型,正房和厢房的出廊,也使院子更加开阔明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其中也包括北京的四合院.1952年将东、西交民巷内的国民党驻京官邸进行改造,建成了第一所北京平民学校(现为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此后陆续建成了许多平民学校和幼儿园等公共活动场所,这些公建大都与四合院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四合院.同时一些旧城区内人口稠密,住房紧张的老胡同被拆掉了,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这就使得不少四合院遭到了破坏.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旧城的居民已占全城居民的8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所以为了保护文物古迹,维护古都风貌,改善旧城居民的居住环境,政府决定对旧城进行大规模改造. 1953年开始,政府就着手对旧城墙进行拆除,与此同时对旧城内交通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建造了许多新式居民楼.如著名的“陶然亭”,就是在原址上修建起来的;什刹海附近的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国美术馆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分类及实例 一、按规模分为两类 大四合院是指四合房子连在一起的宅院,一般有三四个院落组成,有数十间房屋的院落.这种大院的格局一般都是“前四合院,后四合院"的形式分布.小四合院则是将一个大四合院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为四合院,后为三合院,或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大院,每个大院内又有若干小院. 二、按功能分为六类 三进院四合院:由正房,左右耳房,倒座房,游廊,垂花门,过厅组成,可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三进院落组成. 两进院四合院:与三进院相同,只是没第三院.一进院四合院:仅有一组院落,只有一组房舍,除东西厢房外无倒座和游廊. 小四合院:一般由北屋三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三间,门窗多饰以砖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大杂院:指由几户人家的四合院组合而成的大院子,通常是大户人家拥有多个房产,把四合院分开租给别人住,类似现今的复式楼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上下层共用同一楼梯;也有可能是某大户人家的几个宅子紧挨一起而建形成的整体,但又不像一般的四合院那样紧密相连。 在北京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四合院,即大杂院,这是由于一些传统四合院因为年久失修而被拆掉重建造成的,或者是由于城市扩建等原因将原有四合院的一部分或全部划入了城市之中造成的一种现象。
实例分析:恭王府又称和珅府,是清朝咸丰年间封为恭亲王的奕欣的府第,也是最后一座王府.其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北侧的前后两个院落之内,南部为前府,北部为后府,左右各有小院.整个建筑群占地近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由很多建筑群组成,包括诸多四合院.
1、主殿:承光门、嘉荫堂
2、侧院:蝠厅、福字碑、多宝阁
3、西路:西洋楼、画舫斋 路旁水闸(福源门)
4、东路:萃锦园 (银安殿、安福堂)(福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