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火太多?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但是现在不少人看到“五行”二字就会觉得是迷信,或者认为是很荒诞的传说;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五行学说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有其科学性的。 古人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而这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关系形成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因此五行也被称为“造化之总纲”[1]。
五行学说的核心是阴阳理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去解释,而五行也可以理解为具有阴阳两方面的五种物质或状态。 比如木,它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所以属于阳;又有曲直的特征,故属阴。由此可以推知,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特点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这些人和事物的特性可以用一个“木”字来表示。 金也一样,具有沉降、收杀的特点的是阳性金,具有清肃、收敛特性的属阴性金。 所以中医学把具有寒、凉、涩、收特点的药归为金的范畴。 再如土,具土生万物的特性的是阳性土,具克水、司运化功能的属阴性土。 所以中医里的脾属土,因其具有运化功能,又可以称为“阴土”。 随着阴阳五行的理论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和人身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用它来进行预测和推断过去、预见未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阴阳五行又被引入到中医诊断中,成为医生判断病情、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原始的系统分类方法,它具有朴素、直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概略性,不宜用于细致分解的科学研究中,但它有助于我们宏观地认识世界。 [1] 《尚书•禹贡》孔颖达疏:“五行者,乃天地自然之物,不可人为也……随天地上下左右流溢,非但此五味也……此是天地自然之理,人事不能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