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划分源于古代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将世界上一切事物归纳为五种类型,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用这五个字来表示五种物质,并以此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它的发展变化。 这种理论广泛用于中医学说中,认为人体五脏有着不同的属性,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
中医古籍对五行的描述是这样的: “木形之人,体貌常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木气通天,有根有华”(《黄帝内经·太素》); “火形之人,尖瘦锐巧”(《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火气通目,精光艳发”(《黄帝内经·太素》)。
“土形之人,敦厚诚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卷之八》),“土生万物,上为膏沐”(《黄帝内经·太素》)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行其实是对人体外在形象的一种描述,它反映的是人的形体特征,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如果仅凭人体外表的形状来判断一个人的五行属性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人体的形态与五行相联系呢?这源自于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在我国周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天文观测体系,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日、月、星体的位置及其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天人感应”体系,而人体与自然界是相通应的,自然界的变动会通过五行作用于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能够较为准确解释五行这一抽象概念的诞生过程——它源自于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原始宗教观念。在原始部落,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毫无办法,只好将其归罪于某个神灵的惩罚或者某个祖先的不肖,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点,并且逐渐演化成五行学说。 但至今人们仍无法完全推翻五行学说的价值,它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