桭属于五行属什么?
桭(zhèn)字五行属性为火。 《玉篇》曰:“桭,屋梠也。”注:“檐也。”“桭,《集韵》之震切,音振。”《正字通》引宋王观国《学林·卷三》云:“今天下宫殿多称金碧辉煌。按,金碧当是二色。谓以金涂地,以碧画柱及梁上之画饰耳。今人以五彩绘画,非古制矣。”可见,古时建筑房顶多以瓦覆面且不彩绘;屋檐、梁柱则用木材制成,露于户外部分一般漆成黄色(即“金碧辉煌”中的“碧”)。至于室内地面和墙壁则多用色彩斑斓的彩画装饰,这和今天的房屋内外装修工艺已大相径庭了。据此可知,“桭”的字形是由古代房屋的外部轮廓演化而来的。
古人还认为“桭”字的字形与“撑”字相似,“桭”字又常常被用作“撑”字的音义参考。如明代杨慎所著书《丹铅总录·卷四·字象》中,就把“桭”列为“俗作‘撑’”的文字之一。并引用宋代吴曾撰写的著作《能改斋漫录》中的话说:“今世俗用‘撑’字,其形甚怪,盖以‘尸’字无笔,且‘尸’旁作‘广’,误也。……又或作‘眞’,亦讹字。”
古人对“桭”字字形的解释也很有趣。清人段玉裁在注解《康熙字典》时所说的“凡屋脊之壁,皆名曰桭”外,还把 “桭”字比附成“舟之有篷者”,并引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著文章中的话“舟人网罟之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清代顾铁卿所著的《说文解字疏证》中,又把“桭”字比附成“烛台之上承灯盏之物”,并举例说明该形状似“烛台之物”的古器皿名为“斝”[jiǎ]。看来,古人对“桭”字形状的解释真是别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