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什么么腐烂?
这个问题好,最近刚好在研究这个,就拿出来答一波 先放结论再科普,结论就是水溶解了细胞间的物质使得细胞不能粘在一起从而崩溃掉,但是这个过程是可控的(加大量能够防止)并且是可逆的(适量加水可以恢复),不会导致乒乓球完全烂掉。下面上干货!
首先我们得知道乒乓球里面是空的,空心结构,里面有一层薄膜,叫做内膜,然后还有球体细胞(就是我们打乒乓球时候看到的那一圈一圈的纹理,实际上是细胞壁上的突起形成的,每个突起形成一个圆),最后还有一层膜,就是外膜,包被着上面的所有结构,如下图 图上分别标出了外、中、内3个膜,重点来了,这3个膜其实是由不同的细胞形成的。
外膜由纤维膜形成,中间的一层叫作过渡膜,最里面的一层才叫做内膜。其中外膜和过渡膜都是紧贴球体的,而内膜是紧贴在内壁上的,因此当我们打球的时候,无论用什么力度,对这3层膜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除非使劲捶球,这种冲击力会传递到更外面的组织)。所以从物理层面上说,直接撞击的外部力量是很有限。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外部力量不够,乒乓球怎么会破呢?!这是因为,乒乓球是由多种生物膜组成的复合结构,这些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就是说对于离子和小分子能够发挥其功能(比如运输营养物质),而对于大分子的通过则不是特别有效率(比如无法传输蛋白)。这样,小球内部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细胞器样,可以自行合成各种物质,当然也能产生垃圾,比如说蛋白质的废弃物。而这部分废弃物如果没有水流冲走,那么就会堆积起来,最终形成溃烂。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水进入乒乓球内部,总要有进出的通道吧,难道没有阀门吗?实际上,细胞膜上有许多跨膜蛋白,他们就像闸门一样,控制着离子的进出,也就是当有水流经过时,这些蛋白会打开或者关闭,从而使水流保持一定的流动方向。而在水分过多的情况下,这些跨膜蛋白会发挥作用,让多余的水分出。
总之,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而且现在也还没有很完善解释这种情况发生的理论,我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用海绵做球芯,最外层用赛璐珞做球皮。而赛璐珞的制造原料是含氮的硝化纤维(纤维素硝酸酯,[C6H7O2(ONO2)3]n),属易燃易爆危险品,不仅易燃而且易分解。
它在热、光、氧、臭氧作用下,极易进行降解反应。一般而言,在通常的室温里,它的寿命是3~5年。它从开始老化、龟裂起,仅需3~6个月,便全面开裂,成为一堆粉末。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从1959年起就开始制造乒乓球,到1962年,被日本退回了六批变质不能用的乒乓球。
后来,日本也多次出现乒乓球爆炸伤人的事件。1990年日本乒协就向国际乒联提出应更换乒乓球的建议。从1993年起,日本、朝鲜、中国三国,联合组织了攻关小组,开始研制新材料。
日本研制出来的是“高抗黄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做的乒乓球,而中国研制的则是用聚苯乙烯做球皮。经过多次检测和比赛测试,国际乒联认为中国的聚苯乙烯乒乓球在弹跳、旋转、尺寸规范等方面,优于日本的产品。因此,在2000年9月的瑞士洛桑会议上,决定用中国新研制的乒乓球来代替淘汰的赛璐珞乒乓球。
我们日常常用的白色乒乓球实际上由易燃易爆危险品——赛璐珞制成。它是以纤维素硝酸酯为主要成分,加入了增塑剂和着色剂加工而成的塑料制品。易燃是赛璐珞最突出的危险特性,据试验,赛璐珞在常温下用火加热,着火温度为165℃。
而赛璐珞在受热、暴晒或撞击等情况下能产生的静电火花,温度都能达到这个着火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赛璐珞受热还能发生强烈分解,产生醋酸、氮、氧等可燃或助燃气体,很容易在容器或仓库中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一旦达到爆炸极限,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1999年11月2日,湖北应城发生一起乒乓球厂仓库爆炸重大事故,就是因为仓库内在高温天气下受到暴晒,温度高达40℃以上,乒乓球加速分解放热,同时产生可燃气体,积累达到爆炸极限引起。
目前市场上的乒乓球质量良莠不齐。乒乓球的易燃特性,除材质上的原因外,制造的质量也很重要。制造乒乓球的模子如果没有清洗干净,注压成型时就会夹带杂质,使成型的乒乓球内部产生很多小孔。含有这种多孔乒乓球的仓库遇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无法排出,温度又很高,就可能发生自燃甚至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