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伏天什么时候开始?
今天刚入伏,来答题! 2016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刚刚过去的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21.8℃)偏高0.5℃;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74%。 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3日至5日,新疆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地区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另外,在江南中南部和华南等地将有持续高温天气出现。
今年的伏天从7月17日开始,8月25日结束,持续时间长达40天。 中国天文年历专家郭乾亮说,今年夏至时间早于往年,“三伏”时长40天也长于去年。一般来说,“夏至三庚便入伏”“冬至数九,立春打春”,也就是说,连续五天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就进入“三伏天”了。 而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分析,今年盛夏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持续偏高,华北等地可能出现高温热浪天气。
那么,究竟什么是“三伏天”呢? 三伏天起源于战国时期,《史记·秦本纪》中就有记载:“庶长弗忌致烈山氏之祀于桑林,火烈而具,当日中时,其影便可坐。”这里的“烈山氏之祀”指的是周代的“燎祭”,“炎帝神农氏”的陵庙被称为“烈山氏之祠”。 “坐”便是“座”的古字,意思是可以凭借日光来测定时辰。 由于古代人们依靠晷针和圭表测量日影,以确定时辰,而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的高度比较高,可以不必借助工具直接丈量日影。因此古人观察到夏至时白昼最长,过了夏至以后白天渐短,就有了“时值夏至,日升最高,且正午无影,昼夜相等”的记录。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日南至,日北至,日东出,日西没,皆有端始。夏至,阴气萌芽,阳气始至。冬至,阳气萌芽,阴气始至。”意思是说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春分秋分,阳光直射赤道,白昼等长。 到了唐代,人们用“二十四节气”来标志每年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并写入官方史书。
宋朝时定立冬至夏至为“子午流注”的开始,并用以计算元气的流动。 明代医书《内经述》中提到:“冬至后,白昼渐长,阴极而阳生,……夏至后,白昼渐短,阳极而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