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属伏是哪天?
“三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盘的45天中,初伏(头伏)、中伏、末伏的总称。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有简言直说的“三伏”,就有“加伏”,即中伏。还有“闰伏”或叫“双中伏”,也有“无中伏”或“单中伏”的说法等等。
这些名称的由来,与“干支纪日”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因为“加伏”或“闰伏”其实只是中伏时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所以这里重点介绍中伏。 中伏,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就是夏季中间的一个伏天。
每年的芒种节气之后,太阳到达黄经90°,为夏至交节之日。冬至以后,太阳由南向北移动,当它移到至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出现“白昼最长”和“黑夜最短”的情况。
在古人看来,白天越长说明温度越高,所以夏至这一天,标志着“夏至三庚入伏”或者“小暑不算热”,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开始了。 而“冬至三庚数九”,也就是从冬至开始数九九,每九天为一个周期,当数到“三九”的时候,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来临了。
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又多风,人们常感觉空气干燥不舒服;而夏季湿热多雾,人们又感觉到闷热难熬,所以古代先人就通过“数九”和“数伏”的办法来应对这种自然现象。 “数九”的方法是从冬至开始每天数一个“九”,数到“八十一”,冬天就过去了。而“数伏”也是从夏至开始,进入“三伏”的第一天,每隔10天记录一个“伏”,一共是“三伏”或“九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到了“夏至”并不一定会“入伏”,而“冬至”时也未必会“数九”。比如2008年的“六一”儿童节就出现在夏至以后的第一个星期里,而这个星期正是南方的梅雨季节,阴雨绵绵气温并不高;而2009年的“大雪”则出现在数九之后的第二个星期里,此时的北方早已冰天雪地。这些都是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北冷空气”共同作用的影响,使某些年份出现了“夏长冬短”或是“秋高气爽”的特殊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