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创办了几所学校?
1920年至1949年间,陈嘉庚先后在家乡厦门、新加坡及祖国大陆创办了集美学村(含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附属学校、华侨中学、中国文学馆、科学馆、博物馆、动物园;在解放前将私立南洋大学(今名新亚书院)并入并改名为私立南洋理工学院,又于1955年在新加坡创建了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大学一一国立新加坡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在国内建立了4所师范学院(泉州师院、厦门师院即福建师大、闽南师院即漳州师院、海南师院)和两所综合大学(东北工学院即今天的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并在国外设立了3所大学分校。 上述院校中,除国父孙中山先生主持筹建的两所师范院校外,其余均为陈先生所独资兴办或捐资资助创办的。陈先生对创办这些学校和科研机构倾注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工作。
一、倡导并集资创办私立集美学校(现集美学村) 民国九年(1920年)农历二月,陈嘉庚先生回国省亲。途中,他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山东胶东半岛的新闻报道,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毅然终止了原定赴欧游学计划,取道香港抵达上海。
此时,他刚从海外带回一批设备物资,准备用于建造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大楼。面对众多亲友的劝阻,他说:“我此刻如再回南洋,无异逃兵!我今日若为资本家,何如当年做工人!” 他随即前往无锡,与荣毅仁等共同发起创办蠡园。接着又北上至北京,参与组织成立了“南洋爱国总会”,被选为会长。他在会上慷慨陈词,号召华侨团结起来,支持国民革命。
在北京期间,他还特意去见了正在避难的张作霖,希望他能停止反共,一致对外。张作霖见陈嘉庚不但是著名的实业家,而且很有影响力,便想拉拢他。遂以奉系军需急需银元为由,向他借款60万元。
然而,当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后,却拒绝了张作霖派来的代表提出的贷款要求。他表示,自己“素崇正义,尤耻财贪”,坚决不给“军阀”借钱。 陈嘉庚此举既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也显示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因为他深知,当时中国的军事势力除了直系冯玉祥部外,其他各派系的军队都依靠着外国势力生存。他这一举动无疑会招致国民党左派及其他进步势力的不满。果然,他因此受到了国民党右派的攻击,说他是“亲共反蒋”。
尽管遭到多方非议,但陈嘉庚还是一如既往,继续推进他的教育救国理想。1921年春,他联合其他侨领,创办了私立集美学校。这是他为振兴中国教育事业所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 陈嘉庚之所以把建校地址选定在厦门大鳌屿,是因为这里远离市区,可避免外来干扰。再者,岛屿隔潮,又可防止海水浸蚀。更重要的是,他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一所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完全学制,实行小学免收学费,中学津贴优待学生的政策。为此,他亲自拟就了校章、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将故乡双髻山下的万石山庄拨作校舍。
为了建好学校,陈嘉庚特地从南洋雇用工程师和技师,聘请当地建筑工,采买建筑材料,兴工筑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座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中学校园诞生了。
二、筹措资金创办师范大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月,陈嘉庚为了培养师资,创建教育基地,决定筹措建立一所高等师范学校的经费。他亲自到福州、厦门等地,向地方士绅名人募捐,并前往泉州郡王衙署,请郡王吴佩仑出面向华侨筹募款项。经过不懈努力,终使建校经费得到落实。随后他又委派长子陈敬贤赴京,与北大等校校长洽谈合作事宜。
翌年夏天,厦门大学落成开学。学校设文法学院和工学部,有文法理工商四个学院,并附设中小学各一所。陈嘉庚兼任校长。由于他工作繁忙,便委托校友邓萃英(北平师大校长)等人协助办理全校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国民党右派指责陈嘉庚“亲共反蒋”,但他仍然坚持吸收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来校任教,其中就有原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刘儒林(后任天津市委书记)和李楚离(后任中南教育局局长)。
三、创办新式教育机构——南洋公学 在创办厦门大学的过程中,陈嘉庚受到苏联和美国教育体制的启发,认为中国要想崛起,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造就一大批具有高深学术造谐的人才。
为此,他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新加坡创办了另一所全新模式的高校――南洋公学。这是一所包含初等、中等和高中教育的综合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英国、法国或其他专业的大学。如果考不上,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训练,直接就业。学校还设立奖学金制度,奖优惩劣,激励学生发奋读书。 为了办好学校,陈嘉埃特地将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的利多街花园洋房拨作校舍。同时,他又委派李光前担任中学校长,李崇峰担任小学校长。两位校长都是留学国外的优秀人才。他们遵循西方教育的理念,提倡“自由主义”、“民主精神”和“科学方法”,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