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谁发明的?
中国哲学中,“气”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说,一气而分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这个气是象形字,从气从米。古代把粮食的发酵、发霉的过程称为气,所以气的本义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但和物质有关。在《易经》里,气是指阴阳二气的混合(既济卦初九爻辞:“既济,初吉,终乱。)。
后来,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不是空无的意思,而是一种没有质料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中的东西又产生了气;而由气又形成天地和万物(老子在道德经里多处谈到“气”的概念如:三十五章 “物壮则老, 乃如不恒。 恒德乃女, 可久可大。 恒先也, 一恒乃女, 以听关命, 夫惟不恒。 ”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天之道也; 地之道也, 常与善刃。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若讷, 大智若愚。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在儒家的典籍里也有关于气的描述,比如《中庸》里的这段话(子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命,使(令)也。天以命命于人,故谓之性。性,命之体;天道之自然,而人事之所以然者也。
率性之谓道:率,循也。人当循此本性以为道。道者,所行之路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者非自成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焉道焉,积而成德行焉,从而制之,民则孝悌服虔而信望爱,性焉安焉,化焉,圣人之志也。”),还有《大学》中所说的“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立而道生”,其中的“格”也是“气”的象形字,有“来”的意思。 佛教传入中原后,印度来的僧侣用他们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于是就有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其中有很多对道的描述都很精妙,比如“云门三句, 遮莫你佛佛祖祖语语喏喏, 亦须道个不是!”, “一棒一条痕, 再棒一纹印, 直得彼不得我, 直得吾不如汝。”, “一毫头不出, 一毫头不入; 不堕常边, 不堕断边。”等等, 对道的把握都是直指人心。
至于五行,我认为它是中国古人总结出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的一种形象表述方式,并不包含什么深刻的哲理内涵。 西方哲学家们同样也在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也非常符合数学规律。牛顿的引力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他们一般不会用“行”这样的字眼来称呼它们,因为西方文化里没有类似“气”这样的概念。如果非要说的话,他们会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它们的本质属性,例如,现代物理学通常都使用“场”这个词来形容物质的存在状态,尽管这种说法有些晦涩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