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五行属什么?

房鸿海房鸿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又称“五曜”、“五方”或“五帝”。它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并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同时,它也是中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1. 五行的来源 关于五行的来源,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有的慢慢消散,有的不断积累,于是认为存在一种东西使事物有起有伏,这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当然,这只是对于五行的一种通俗解释。那么,如此通俗的解释如何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呢?这就要从西学东渐谈起。 西学东渐以后,西方的许多学科都被引进国内,其中也包括近代物理。人们随着现代科学的到来,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然而,当人们发现西方的诸多理念无法彻底理解和阐释中国的传统理念及文化时,一种自发的抵抗情绪出现了。

尽管“五行”这一概念来自西方,但它的内涵却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中国元素,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 有人将《尚书·甘誓》中的“五行”与《周礼·大祝》中的“五祀”对比研究后认为,这两种“五行”的概念是不同的,因为它们产生的时间相隔很远。而且,前者指的就是后者的祭祀对象——春祭灶神、夏祭门神、秋祭户神、冬祭井神。每年的这四个祭祀日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季祭灶好像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夏季和秋季的祭祀就比较有意义了。

每年进入小暑,农民就忙着给小麦扬场,盼望收获;而进入处暑,天气变凉,早熟的作物已经入仓,等待秋收;到了霜降,万物凋零,大地一片萧瑟,唯有草木枯荣。古人根据物候特点将一年划分为五个阶段,也就是长、立、收、种、寒五个节气,每个节气各占六十天,而一年正好是二十五周。

按照现在的月份计算,立春在2月3日至5日之间,雨水在2月19日左右,惊蛰在3月4日或5日,春分在3月20日左右,清明在4月4日或5日,谷雨在4月19日左右。立夏在5月5日或6日,小满在5月20日左右,芒种在6月5日或6日,夏至在6月21日或22日,小暑在7月6日或7日,大暑在7月22日左右,立秋在8月7日或8日,处暑在8月22日左右,白露在9月7日或8日,秋分在9月22日或23日,寒露在10月8日或9日,霜降在10月23日左右,立冬在11月7日或8日,小雪在11月22日或23日,大雪在12月6日或7日,冬至在12月21日或22日。小寒在大寒之前一周。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规律,将太阳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起始时间是固定的,以温度计测量,基本能在正负一天之内确定。

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把全年分成五等分,每等分各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分别对应五种元素。所谓五行,其实就是指五种性质,或者说是对应自然的五种变化状态。 金——义、礼、刑、军、政(肃杀)。 木——仁、礼、信、智、德(生长)。 水——智、信、礼、仁、能(润下)。 火——礼、仁、信、智、明(炎上)。 土——德、仁、礼、信、直(稼穑)。 现在,您知道自己的五行是什么了吗?

终振然终振然优质答主

五行生克,只是古人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一种方法而已!(当然,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也是对的) 用现代科学来说的话就是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为元素本身是相对稳定的原子或分子,只有当它与其他的原子或分子接触时才会产生变化,因此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情况了——这就是“天人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出发点,所以才有我们后人用天干地支来预测天气、温度等气候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目的; 同时,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在体内的作用也有对应的关系:

1.土生金——“脾为后天之本”——消化吸收营养供给全身;

2火生土——心脏的功能主要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力;

3水克火——肾主人体的元气和水液代谢(水液的分泌);

4金生水----肺主气,司人体呼吸与循环输送氧气给各处的功能;

5水生木——肝主的疏泄功能…… 如果有什么疑问,欢迎与我联系留言讨论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