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五行怎么定的?
先说一下,姓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与名称。古代姓明确指女性血统亲族的意思;而氏是姓的支系,代表的是男性祖先,即同姓一脉相承的爵位、官职称号等,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古代同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而氏则无此限制。 所以我们现在的“姓氏”实际上是“姓+氏”共同构成的,而姓氏的形成发展也跟姓和氏的概念演变密切联系在一起。
我国最早的姓氏,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姓,见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郊清姜河沿岸的姜臣智墓(距今约3100年),其字形为“阝”旁,与“齐”“赵”“燕”“秦”等字的“阝”旁完全相同,应读qi2。这里需要说的一点是由于上古音变规律的存在,同一个字在不同词中读音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很难分辨,所以单凭一个字判断姓氏的读音是完全不可靠的。 此外在山东省曲阜市西边的武父伯墓(公元前599年)发现了我国最古的字形较为完整的姓——姬。该字从女从高,应读ji1。
这些发现的文字资料表明,至迟在西周初期,姓已经形成并普遍使用,而氏很可能在上古就已经出现。 那么姓和氏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看《诗经》里的一些记载。
首先,《郑风·缁衣》有“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作。适子之所,冠而裳襦。……”诗句,其中“缁衣”的“缁”字,汉代《尔雅》训为“黑色的衣服”,东汉《说文解字》则认为是“纺丝而织成的黑布”,也就是黑色粗布的衣服。而这种用纺丝制成的黑布,正符合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纺织技术的规律,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我国的丝绸生产已经普及到中原地区。
其次,《大雅·绵》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自殷纣,世恶道乖。……民如鸟兽,聚散无常。”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陶复陶穴”的“陶”字,后世注家大多认为是一种建筑工艺,即“烧砖造屋”。 上述两例中的“陶”字,应该都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或生活形态,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普遍使用陶器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制陶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盖房子。这样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势必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和更新换代,从而给氏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因为随着氏的产生,同一姓内的人由于所从一个氏,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会变得疏远起来,而不同姓之间的人由于没有共同的祖先,血缘关系更是疏远到了极点。这样,父系社会的基础就奠定了。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个概念是“姓”的范畴。过去很多人认为姓属于母系社会的遗产并只覆盖妇女,男子来自氏的范畴。这种观点主要依据的是《白虎通》里关于“姓者,行也,人之所行之号。……”的记载,以及“姓别婚姻”的最早出处。但近年来通过考古发现的研究表明,姓的起源并不限于妇女,而氏才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以上是我根据一些古籍记载和自己的理解所做的一点点总结。很遗憾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答案。希望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