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说在什么时期?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对宇宙构造及其运行规律的一种哲学设想。这个设想去自上古时代起就影响了中国人。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天文观测和史书中记载进行推算,发现夏朝大约是在丙辰年(公元前2146年)建立的,周朝大约在乙未年(公元前1057年)灭商,殷商的末期相当于公元前的最后3个世纪,这时候地球已经进入了小冰期。
中国处于中原地带,气候相对寒冷。人们看到天地之间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万物生长有消亡周期,认为天地是一个大生命体,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阴阳之交在于人中,于是出现了黄帝“登天”、“负舟”、“乘龙”的神话传说。还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相生相克的,就如五行的相生相克,这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主义的来源之一。
老子著《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天道就是自然无为而行,不要刻意去做什么;孔子著《礼记·中庸》强调“天命”“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五行学说”到了汉代得到发展。汉朝初期继承了秦朝的法家思想,主张一切行动都以“法”为准则,汉朝中后期开始推崇道家思想和五行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社会风气也由尚武变得文弱。中医在此时兴盛起来,总结前人的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教是以符箓(lu第四声)为主要宗教仪式的,它把方士所传的养生术与五行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五脏”的理论。 宋代以来,道学盛行,张载著《正蒙·太和》论述了“太虚”(即宇宙之大)与“阴阳”的关系,提出“五峰”“气本”的说法,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阴阳二气构成的,这“阴阳”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我们可以感知却无法真正看见的。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认识论的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