禋五行属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好难答,因为“禋”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但那已经是“祀”了,不是“禋”,不过字形很相似。《说文》的解释是 “牲衣也。从示,音声。”也就是说,“禋”就是祭祀时用来装饰祭品的服饰花纹之类的。
“祀”和“禋”的区别在哪里?许慎没有交代,我们只能从字形上去分析。这个字属于象形文字(指事文字),所以分析其字形结构很重要。“祀”字上面的部分像一顶冠冕,下面部分像一个人跪着,合起来表示“祭祀”的意思;而“禋”字上面部分不是冠冕形,而是像放有祭品的祭台,下面同样是“人”字,表示的是举行祭祀时的样子。因此可以明确“祀”和“禋”之间的区别为:“祀”是在祭台上摆放好要祭祀的祭品举行仪式,“禋”却是先把香火放在祭台上,然后再摆上祭品进行仪式。两者的步骤不同,但是结果都一样,都是“敬天法祖”,只是“祀”更直观,“禋”显得更为程序化、仪式化。
到了小篆阶段,“祀”字上方的“冠冕”形变成了一顶“卷棚式”的高帽子,而“禋”字上方仍然是一堆摆放整齐的“香燃烧着的形状”。汉隶承袭小篆,楷书则是在汉隶基础上发展出来,虽然字形变得简洁,但是“禋”字的顶部始终有一堆象形的符号,并不是“火”或者“太阳”的字样,这跟“祀”字完全不同的是。
为什么“禋”字的顶部总是有象形符号呢?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祭祀时总要有火种,否则怎么照明?!于是这些象形的火焰图样就永远留在了“禋”的字形里。 那么“禋”属什么偏旁?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部首。
首先它是象形的文字,其次它的本义就是祭祀相关的意思,所以在作为偏旁的属性上来说,它跟“示”“衣”一样,应该归入“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