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和尚是什么生肖?
在佛教中,用“十二支”来代表一年中的每个季节、每月、每周等等;用“十二辰”来表示每一天的时间。把“十二年”称为一“甲子”或“花甲子”;而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则分别称之“子时”“丑时”等。 什么是地支。 所谓“地支”,是古代中国道家用来计算时间的一个概念,它和天干一起用在历法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始皇初兼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威绝五帝,乃更名号为‘皇帝’。”的记载。 这里提到的“三皇”就是由“天皇”“地皇”“人皇”组成的,那么“二皇”呢?那就是“炎黄二帝”了!可见古人对“三皇”、“五帝”是十分尊重的。而这种“三皇”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以天体运行规律为原型的。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轨迹分为七大区,每一大区被一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所覆盖(11.2年)。每一区又被分成四部分,每个部分被称为一个“宿”。而每一个“宿”又划分成四个“段”,每个段再分为五个“候”。每五天为一个“候”,每隔五天,太阳的位置就向下一个“宿”移动一点,所以每一个“候”又被细分为五个“节气”。这样每年就有365.25个“节气”。 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还要倾斜(也就是有“黄道倾角”),因此每年的“立春”都不是正日子,而是前后差几天。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把每隔一年的两个“立春”之间的一天,定为“中气”。而将没有“中气”的年份的那十天设为“闰月”——这就是我们现在农历月份的由来。 为了记录日期的方便,人们将每五日分为一段,设下四个节气,每一节气的首日作为这五天的开始,称作“节令”,与“节气”相对。而每天的一昼夜也被划分成八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时辰”,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以此类推…… 这些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不过如果算起来就很具体了——从公元元年2月4日开始到下一个“立春”的前一天为止,一共是365.2425天,刚好是一个“甲子”或“花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