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有五行吗?

文乐熙文乐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没有,慈悲不是物质,也不是逻辑,所以没有属性。 但是,我们可以把“慈”比喻成春天(万物生长)、“悲”比喻成秋天(万物凋零)。在春和秋之间可以有夏冬,也可以有风雷雨雪。所以“慈”和“悲”也就可以有很多变化了。 例如: 在人间佛法的修行中,通常以四无量心为起点,由小到大,逐步修行,到达究竟的佛果。这四种无量心是: 慈无量心(对众生):愿一切众生快乐. 悲无量心(对痛苦):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得到乐。 喜无量心(对自己):愿自己任何时候都生起欢喜之心。 舍无量心(对一切):对于任何事都不执着,不偏执。 这是从心态上对“慈”“悲”的解释,属于精神层次的。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慈”“悲”——从行为上来划分。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贪”“嗔”“痴”“慢”“疑”五毒。为了灭除这五种毒害,我们要学习五种善法来对治它们,这五种善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与“闻思修”三慧。

因为“戒定慧”三学属于因上的修习,是通过身口意的断恶行善来消除罪障,获得福慧资粮;而“闻思修”三慧则是通过听闻、思维、修习佛经来认识无常、苦谛,从而断除“愚痴”,树立正见。总之,无论是“三学”还是“三慧”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灭除“五毒”,增长“五善”。

《华严经》中说:“所谓善法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里将“戒”“定”“慧”三种善法列在了前面,其实“戒”“定”“慧”虽然能对治“贪”“嗔”“痴”三毒,但并非是最有效的对治手段——最直接的灭除“贪”“嗔”“痴”的工具当属“四圣谛”中的“苦集灭道”四谛。

从修行角度看,我认为可以这样表达“慈”“悲”: (我这里只是简单举例,说明“慈善”的行为是可以有无数种的。) 当然,从“慈”“悲”心境生起的言行是不限于以上列举的这些。最重要的是,无论我们以怎样的言行去行“慈”“悲”,都必须发自内心,不能虚假。就像一个人即便相貌再好看,如果他的内心充满怨恨,那他再漂亮也是徒有其表。

尤红伦尤红伦优质答主

学佛人常常说到慈悲,说起来似乎很熟悉,但说实在的能彻底明白什么是慈,什么是悲,二者都有哪些行相,又有什么区别的人并不多。那么,慈与悲有哪些行相呢?

一、慈有五种:

一、爱慈,即于诸有情,爱念养育,如母爱念亲生之子。

二、敬慈,即对长德之人生起恭敬,如弟子对善知识及阿罗汉等,生恭敬慈。

三、恩慈,即对于曾经施以恩惠于自己者,生起酬其恩德之慈。

四、益慈,为利益他人而发起的慈行。如说利益安乐的话语。行利益安乐的事业等。

五、喜慈,使所与之人生喜乐故。即,欢喜他人之乐,为他人之乐生喜而发慈心。

二、悲有五种:

一、救苦悲,即对于正在苦难中之众生,为之拔苦。

二、拔苦悲,即为拔除一切众生生死之苦而发大悲心。

三、拔济悲,即救度沉没于苦海中的有情,如世间的救生员救溺水之人。

四、摄受悲,即对失意被苦恼、忧愁逼迫的众生生起悲悯,而为摄受抚慰。

五、代受悲,即为摄利众生,如地藏经所说:“为诸众生,悉代受苦。”而代其受苦以拔济之。

由此看来,慈的侧重点是予,是与,是给有情带来快乐,而悲的重点则是拔,是救,是从有情的苦痛中拔出使之解脱。所以,学佛人应以慈、悲为修持的首要之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