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无属性吗?

施昊峰施昊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概念,“五行”的概念在古代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生克制化的关系。而不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具有特定属性的东西。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世界上的物质有很多种,它们的存在形态、运动规律都不同;同时现代科学也证明了世界上是不存在力的作用的。所以古人所认为的“五行相生相克”在现代科学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古人的这个思路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就好了,不需要再纠结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其次,我们再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金木水火土这些事物的。 《尚书·洪范》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说的就是创世之初,世界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分别是水、火、木、金、土。但这里面没有提到阴阳,也没有提及旺相休囚,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五种最原始的元素(后面我们会看到其实也就是最原始的五行)。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周朝的《周礼》:“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五行,天地之形气。”这里把“天”和“地”加入了进来,而且用了“形气”这个词。这个“形气”应该指的是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而不仅仅是初始的五种元素。因为如果是单纯的五行的话,那么水火木金土生灭循环,最后总会变成最初的五个元素。

《周礼》成书年代晚于《洪范》,说明古人已经发现了单凭初始的五行无法解释世间万物的构成。所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们引入了“天”“地”和“万物”。至此,五行的概念已经比较清楚了:它是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构成成分或者说是基本元素,它反映了事物消长的变化规律。所以后文才有“五行有序”的说法。 既然如此,为什么后世还要区分仁孝礼义信等道德观念呢?

这是因为古人虽然已经发现了“天”“地”和“万物”这三大元素,但是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既便加上“道”也不行。因为“道”是终极真理,它无处不在又无所不包,如果把“道”和这三者联系起来,那也是“天道”、“地道”、“人道”,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古人才会有“天上有五行,地上有五行,人心里也有五行”——这就是心学诞生的理论基础。

廖大根廖大根优质答主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遍及中医、建筑、堪舆、名著等许多领域,后也用于中医学说。五行的意义在古代典籍中解释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其基本涵义是指世间一切事物的性状均可由此五个名词加以概括。

所谓“木曰曲直”是指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格或属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木;“火曰炎上”是指具有温热、升腾等性格或属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是指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格或属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土;“金曰从革”是指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性格或属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金;“水曰润下”是指具有滋养、下行、寒凉、闭藏等性格或属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水。

从以上对木、火、土、金、水的解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五行家将时间、空间和物质世界中一切具体事物进行了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种“类化”法,是我国一种古老、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对于概括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宇宙万物的各种规律,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的。

事物的五行属性不是仅以一个“类化”标准来确定的,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可归于不同五行。如从五方、五时、五味来观,风与木同类,但从五气(风、寒、暑、湿、燥)来观,风则归属“木”。因此,我们在确定事物属性时,必须以人们所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有特殊含义的性状为主,根据其在自然界中相互关系的实际来确定。这样,既能保持事物五行属性认定的独特风格,又可避免出现矛盾。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