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有什么作用?
“气”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一种物质(元气、宗气),又是功能(气机、气化),还代表一种状态(气虚)。由于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推动、激发和温煦,故《黄帝内经》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之说。临床上无论治实病还是疗虚证,只要掌握和气有关的这些原理,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弄清楚气和气的这些事。 1.如何知道身体有无气虚? 要判断身体是否有气虚,可以参照《黄帝内经》给出的标准——“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如果出现了上述病症,而同时自己又有气短、乏力、自汗(白天容易出汗)等表现,则可判断身体存在气虚。此时,治疗当以益气为主。
2.气虚了怎么办?补就是了! 既然确定了气虚,那么治疗的首要原则就是补之气。至于补什么气、怎么补法、补多少量,就要看具体患者的体质、症状以及舌脉象而定。 不过,在中医的诸多补药中,并非品种越多越好。因为不少补药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即既能治疗气虚,同时也能加重气虚。例如,人参、黄芪都是滋补阳气的著名中药,但若服用不当,也会引起头晕目眩、耳鸣、手脚发热等症状。在使用这类药物时,一定要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掌握相应的用法与用量。
3.为什么针灸也有补气之功? 其实,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需气。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气为之纲纪”“散居处处,而各有所属。”无论中药还是针灸,都是调动人体内在的元气,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针灸对于气虚引起的病症,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