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坝怎么样?
我1964年住过那里,后来成了工厂的家属区。 那片区域在清道光年间属华阳县第三十五保,称作黄忠庙。咸丰辛酉年(1851)修志时,其地名为“中坝子”;民国三十六年(1947)编撰的《成都市区之地图》上,则称其为“中和坝”。这里原是西郊一处湖泊和沼泽地带。
1930年代修建府河桥及河堤时,将湖水分成两半,北边成为今天的高升堰,南面形成一片水洼,积水长年不退,周围逐渐荒芜,人烟稀少,多芦苇和水草,时有野猪、豺狼出没,有“野猫儿沟”之称。 中坝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成都汽车配件厂(后称成都汽车制造厂或成都拖拉机厂)的建设而兴起的。当时作为国营三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成都汽车制造厂的规模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厂区占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建成后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四千人。
中坝地处西郊的城乡结合部,交通不便,又受制于厂区,建设之初较为荒凉。虽然这里紧挨着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商业区,但直到六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只有一条从府河路通往一环路的小道,再远处就是大片的荒地了。 工厂建成后最先建成的是车间和家属楼,之后才修建的医院和学校等配套设施。那时的中坝没有街,也没有铺,整个区域被工厂宿舍和高升堰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由工厂职工居住,西部则为机械加工区和生产区。
中坝的最初规划是以厂为名,建政后改为街道,因此这里有全市唯一的以道路命名的街道办事处——中柏路街道。1958年以后,由于工厂大规模扩建,人口迅速增加,中坝街办随之扩大,并将原属于太平乡的七里村划入管辖范围。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中坝地区开始大兴土木,高楼林立,原来荒凉贫瘠的荒地不断被开发,与周边繁华的城区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