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元朝叫什么?
“大都”这个词的“都”字,通常读作duō(多)。但它是形声字,“阝”(即“邑”)是声旁,“都”是形旁。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邑部》里把“都”字的古文写法列出了一条长长的序列,证明“都”本指城市、城郭。 “大都会”里的“都”应该读作duō。但是“大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金代,是个专门地名。“大都”就是金国的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和大宁府(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的总称。 《辽东志略》里提到,这一地区“东邻海,南接沈(今辽宁沈阳),西连庆(今陕西省庆阳县),北阻黑水,皆远地也;而中都(燕京)距此五站。”“大宁”之“大”就是“都”的意思。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一天下后,建都于金莲川(位于如今河北省承德市附近),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至元元年(公元1274年)在燕京(今北京市)兴建宫室,作为元朝的京师。
到了至元九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灭南宋,统一中国,将首都从金莲川迁到燕京,并改称“大都”。这个名字一直保持到明朝初年。 为什么要改名为“大都”呢?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大都”两字来自《孟子·梁惠王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天子失道,诸侯伐之,弑其君者,谓之篡位,篡也者,位在下也。”元世祖为了表示自己尊重老百姓,就将“君”改为“都”了。因为过去“君”是对皇帝的尊称,改为“都”以后,就变成一般名词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都”之名与道教有关。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组成的,而城市是由城墙包围而成的,所以称为“都”,带有阴阳和谐、乾坤稳定的寓意。将燕京改为“大都”,含有尊重道教意思在里面。 其实,无论是“大都”还是“京城”,这种称呼都具有模糊性,并不像今天的地名那样精确。当时的中国南方不少地区的行政中心都自称为“都”或“京”。如明代的福州府和建宁府,清代的南昌府和吉安府,甚至包括明代的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省级政府),清初的湖广总督驻地武昌,都自称“京”或“都”。这些行政中心之所以这么称呼自己,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地位比同级的行政中心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