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黄芪怎么样?
今年前两个月,我先后参加了在乌兰察布和北京举办的两个黄芪峰会,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报告,也参与了几个讨论的话题,对今年黄芪的市场行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先说我的结论:2018年是黄芪产业提升年、标准化年,随着产业的升级和标准的健全,黄芪的价格有望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
一、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黄芪主要产区包括山西(运城、忻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甘肃(定西)等地,其中以山西省的浑源、太谷、左云,内蒙古自治区的土默特右旗、达茂旗等为道地产区,出产的红芪为黄芪中的上品。
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黄芪产量呈现波动变化,总体维持在30万吨左右;2000年以后,全国黄芪产量突破50万吨,2017年全国产量高达94.84万吨。然而近年来,由于产区过度开采及不合理采摘,导致优质红芪资源严重匮乏。
二、市场现状 在终端产品方面,目前市面上销售的黄芪多为山西货和内蒙货,质量较好,价格相对较高;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也有少量生产,但质量稍差,价格较低。 近几年,随着我国中药材市场的开放,进口药材陆续进入国内市场。据了解,目前我国从蒙古国进口的黄芪约占总进口量的80%,从俄罗斯进口的黄芪则主要集中在中药饮片领域。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4~2016年间,中国进口黄芪数量分别为2549吨、1584吨和1532吨,平均单价分别为385美元/公斤、513美元/公斤和289美元/公斤。 与进口品种相比,国产黄芪在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尽管有部分消费者购买进口黄芪,但国产黄芪在终端市场上依然具有竞争力。
三、趋势展望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黄芪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有90%以上的黄芪药用基地存在过度采挖现象,优质红芪资源面临枯竭。产地加工环节落后、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也一直制约着黄芪产业的发展。 为整顿和规范行业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近两年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中药质量安全治理体系,打造一批管理规范、优势特色突出的重点中医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又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明确提出了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厂区环境、设施、文件记录、人员培训等方面的116项具体要求等等。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下,未来几年国内黄芪业将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