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运港口有哪些?
根据2015年版《中国水运史》记载,明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人来到广州进行贸易。当时,他们乘坐的是“圣克鲁斯”号帆船,这条船可以载重386吨,船长50米。
据载,这艘帆船来自非洲好望角,最初驶往印度卡利卡特(今印度卡尔帕蒂亚),再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尼的万丹和梭罗。此后,它继续向北航行,于第二年抵达中国广东的南澳岛。这是西方大帆船首次抵达中国的记载。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由于东南亚地区银矿的开采和日本刀铁的冶炼,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在亚洲地区,从地中海到东南亚的海上传道比陆路传播快得多;为了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争夺对东南亚的统治权,欧洲各国纷纷派出了自己的舰队。
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建立了圣多明各城,并以此作为太平洋西进贸易的中心,同时还在墨西哥湾的韦拉克鲁斯建起了殖民地的第一个造船厂。
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先后把持的波罗的海的进出口贸易,使得欧洲商人们在北欧和西欧各地掀起了一场造船高潮。17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大型战舰29艘、中型舰只48艘、小型舰只120艘,总兵力达8000人;而荷兰海军则拥有大小舰只200余艘,总兵力约1.8万人。
在亚洲方面,早在159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了1300余名船员的大型军舰一艘和小艇10艘。为了争得南洋的贸易控制权,荷兰人同英国人展开了激烈竞争,双方都在亚洲和非洲西海岸大肆掠夺船只和奴隶,并以极快的速度扩建着自己的海军力量。至17世纪中期,除葡萄牙人外,荷兰人和英国人几乎占据了整个南洋的贸易。 随着欧洲各国疯狂扩张,一个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海外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在这一网络中,港口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或聚集着大量货栈,成为各国商人交换商品的地点;或建立港口要塞,为海上的贸易活动提供保护。
据统计,在1550年至1800年间西方建立的港口要塞不下数百个。这些建筑物的规格各有差异,但在设计上却体现出明显的相似性——都遵循“ L ”形或 “ U ”形的防御工事布局,外围有碉堡和护墙,中间为炮台,后方则是营房和仓库。 在东西方海上贸易最兴盛的17、18世纪,一批典型的欧式港口在城市建设中应运而生。
与那些建立在古老城墙根上的传统中国城市不同,它们是按军事需要规划建设的新兴城,其功能完全是为了满足海洋贸易的需要。它们一般都有整齐的街道,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宽阔的码头和停泊区。
为了便于管理,这些新兴城市的建设往往由一国政府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集中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