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酉时五行属什么?
这个“酉时”到底指的是什么时间呢? 有人觉得,“酉时”就是下午5点到7点,其实这是我国古代计时法,与二十四节气的“酉时”完全不同。 “酉时”在二十四节气中是“小暑”节气之后,立秋节气之前的这段时间(每年公历7月28日至8月6日)。此时太阳由北及南到达黄经135°,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并进入北回归线期间。 也就是说,如果以现代科学观点解读“酉时”的话,这个时间实际上是从下午5点至晚上9点。这时太阳已经开始渐渐西沉、光线逐渐暗下来。
而古代的“酉时”其实就包含了现代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段——因为在古代没有电,人们很难在白天进行大量需要持续照明的工作,因此很多工作都被迫安排在“酉时”以后的时间段里。所以,古代人在晚上9点前完成所有工作是很正常的。 不过,虽然古人的“酉时”包括了现在的两个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这个时间段全部属于“酉时”。因为按照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是没有绝对起始和终结时间的。 所以,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看,现在的“酉时”其实就是古书中所说的“晡时”,也就是指黄昏时候,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日落西山”阶段(从现代天文学角度来看,这一时间段的夕阳并不是在西方,而是是在西南方)。
同时,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同的年份春分点和秋分点也有变动,因此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对应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 以立春为例。在阳历中,每年的立春节气都有公历2月4日和农历正月初四两种说法。在这两种情况下的“酉时”,其实对应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在阴历中,由于每月天数并非固定,因此每逢闰年时有“十九春”的说法,这就更导致了“春分”“秋分”“立春”“霜降”等节气在不同年份的具体时间差异较大,甚至有可能相差一整天! 基于上述原因,古人虽然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但是不同年份的“子时”到底是凌晨几点,“丑时”到底是凌晨几点,其实都是没有定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