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木兴什么意思?
“木”,古代认为“木”有生长、生发之特性; 《春秋·隐公五年》中记载了“凡草木之有生者,皆立王焉”,这里的“草”“木”是作为植物统称出现的。而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第一次将“草木”与“五谷”“百果”并列作为食物的统称出现。(见《孟子·尽心下》) 由此可知,“木”在古代是作为植物统一名称出现的,和现在不同,现在的“木”其实是由甲骨文中的“林”演化而来的专指称。 所以,单从字面意思上解释这个“木”字其实是很困难的,把它理解为一种属性或性质可能会更容易一点。这种“木”的属性或性质就是生命力旺盛、充满生发之机、具有可塑性等。
古人把世界万物分为五个部分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别用五种颜色标记——青赤黄白黑,并用作比喻,于是乎就诞生了“五色五行学说”。 这“五行”被赋予了很多含义: 比如,在医学中就有“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还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以及“五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而在生活中更有“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等等。 同样地,这里所说的“木”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自然界中的树,另一个则是指植物中所包含的仁、香、味等物质。 所以,《尚书·禹贡》中所说“厥土惟壤,下土坟垆”的“土”指的是土壤,而“木”则指的是树木。 这就是说,“五色五行学”中的“木”实际是有具体事物的代表,那就是树木。
后人在理解这段话的时候通常就会忽略“土木”中的“木”的原意,将其理解为树木,这样理解固然没有错,但这个“木”却也不是原字原本的意思了。 实际上,这里的“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代表着一切具有生命力的物质及其生长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概念呢?因为中国人发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相生相克”的特点,“克”即是抑制、打击的意思。为了平衡这种相生相克的状态,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兴”起的能量或元素,于是“木”就这样诞生了——“木”代表生长、振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