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前后有什么讲究?
“行”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道路,五行的顺序,就好比是五条马路平行延伸,没有先后之别;而“气”就相对灵活得多。 中医理论中,有“气血”一说,这里的“血”不是单指女性血液,而是泛指物质基础,“气”则是指功能活动。所以“气血”合称,就是指人体功能活动和物质基础的统一整体。
古人造字是很谨慎的,“血”和“月”联合表示的女性月经出血,那么“气”一定是具有流动性的东西,否则它就不可能贯穿全身。《黄帝内经》里讲“宗气”,这个宗气的形成,是需要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互相混合并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具有流动性且能够贯通全身的气体——就是“元气”(现代中医称之为“固有元气”)。如果没有这种元气的不断充盈,人体就会失去功能,生命也就结束了。
正因为“气”是具有运动功能的物质载体,所以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除了先天之精和气外,其它的精(包括水谷之精和精液)都是成形的物质,只能是气化的来源或动力,是不能独立存在或直接发挥作用的,只能气化后才能产生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中药方剂都是“丸、散、膏、丹”而不是“丸、散、糊、丹”的根本原因。所谓“丸者卫气之行,散者营气之行,膏者血气之行,丹者精气之行”(《五十二病方》)。
既然“气”是以“元”为动力,不断循环、升降、运行于经络脏腑之间的,那么就可以通过补养或者消除耗损“元气”的因素来达到增强或恢复机能的作用。这就是“下丹田气”在中医理论范畴内所能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