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中学怎么样?
我的学生时代,正好经历过这个学校的几个发展阶段,因此对该校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首先这个学校是1978年建立的,前身为“南通市第一中学”,简称通中或一中;1980年到1983年,先后更名为“南通市郊区中学”和“南通市第二十二中学”,简称为郊中和二十二中考;1984年至2986年,改名为“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俗称二中初;1986年后定为现名——南通市育才中学(我读高一时的全称是“江苏省南通育才中学”)。
据本校及外校的老师说,现在的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就是由当时的二十五中和育才中学两所重点中学合并而来的。 下面分别谈谈这些阶段学校的有关情况:
一、市一中时期(1978-1980) 这一阶段我在该校就读初三,学校规模较小,有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中两个年级,大约四百多人,其中高一新生约一百五十人,位于校门口右侧的教工宿舍里,每间宿舍住七八个学生,条件非常艰苦。学校设四个班级,分别为初一班、初二班、初三班和高一班。每个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是全市各重点中小学里的顶尖名师,如数学老师是当时在南通号称“三驾马车”之一的朱国治先生(另外两匹马分别是宋文、曹炳林,都是后来的名校校长),物理老师张广才后来成了我校第一任校长,语文老师王笑天也是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
这一阶段的期末考试,全校排名次,按成绩高低分A、B、C三等,C等下相当于今天的差生,要开家长会,通报情况并请家长帮忙找原因,想想孩子到底为什么学不好。
二、郊区中学时期(1981-1983) 这一阶段我在该校读高中,学校规模比上一阶段有所扩大,但教学质量和硬件建设并无显著提高。这一阶段学校每年都举行大型田径运动会,还举办过文艺会演,组织同学到上海动物园和北京动物园去游玩,此外学校还在周末定期放映电影,如《高山上的花环》、《可爱的祖国》等等。
这个阶段学校在市区设立了分校,校名依然为“南通市郊区中学”,位于现在南通市政府所在地,原址是南通市纺织工业学校,简称纺校。因为该分校只招收初中新生,所以原来高中的老同学们并不清楚这里的情况。据说为了弥补办学资金的不足,市政府曾打算在此办一个“华侨子弟班”,专门接收归国的海外学子,因受“留学热”的影响,这个班的生源不错。
这一阶段,由于学校领导对电脑和英语教育的重视,我们每学期都要学习计算机和使用外语,这也是我以后从事这两门学科教学的重要起点。这阶段学校的伙食费标准已经提到每顿二角五分(高中生三角),相比以往的大额饭菜票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提高了。
三、第十二中学时期(1984-1986) 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这个期间学校隶属于市教育局直接管理,所以被称为“南通市第十二中学”。这一阶段的校领导是周健人老师,他后来任职南通工学院副院长。这个时期的师资力量很强,有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的李庆海老师(后担任通州中学校长),有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马宏俊老师,还有从上海交大毕业的肖明华老师,他们三位都是我上高三时的班主任和物理、化学老师。
这一阶段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提高,新建了能同时容纳三百人上课的二层楼教室,并新建了供高一年级使用的实验室和电脑房。这一阶段我校的高一新生从入学起就使用计算机,每周都有信息课,而其他几个年级的学生第二年才开始学计算机。
四、第二初级中学时期(1987-1989) 我离开母校上了大学以后,听说学校改制为直属市政府的事业单位,并改名为“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初。这段时间我并未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
以上纯属个人回忆,不当之处请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