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经络原理?

曲奕旸曲奕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 什么是五行?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金对应肺,在五行属“金”;木对应肝,在五行属“木”;水对应肾,在五行属“水”;火对应心,在五行属“火”;土对应脾,在五行属“土”。 我们先来看个图: 这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分布图。图中标有黑色的为五脏,即心(黑色)、肝(青色)、脾(黄色)、肺(白色)、肾(深色),它们分别对应五行的火、木、土、金、水。

而标有白色的为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分别对应五行的金、火、土、水、土。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图: 上图是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路线示意图,红色线条为主干,蓝色线条为属络关系。可以看出十二经络与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穴,经云:“中府,乃肺经之募,足太阴之会。”又曰︰’募,募原之意也,言精气所聚之处也……”可见中府穴是足太阴脾经气血在此聚集的地方;再如手厥阴心包经内走于心系,外络于三焦,心包为心的外膜包被,代心受邪,故称心包。所以,从经络的角度来讲,心与心包属于五行当中的“火”与“土”的关系。

2. 为什么要讲五行?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功能是各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结果。同时由于人体的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因此局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全身。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础思想之一。 在古代,人们通常通过天干地支来推算出每一天的具体时辰。其中,十天干中的“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配属“五行”中的“水”、“木”、“火”、“土”、“金”。于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天干地支排列起来的话就会得到这样一个序列: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子丑(水)-寅卯(木)-辰巳(火)-午未(土)-申酉(金)-戌亥(水)——如此轮回。这就是所谓的“六十甲子”。

3.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五脏六腑之间的五行关系了(见第一段)。除了上述之外,其他的一些方面也可以体现出五行之间的联系。如: (1)心在五行属火,又主血脉。因为脉管中的血液是由心脏不断地推动产生的,所以说心主血脉。同样地,肝藏血,所以肝也属于火的范畴。另外,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小肠亦归火管。

(2)肺在五行属金,又主气司呼吸。气是人体最基本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的功能。肺朝百脉,主治节等等。同理,大肠亦属于金的范畴。

(3)脾在五行属土,又主运化,统血。脾胃是受纳化生的主要场所,又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又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等。另外,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胃亦归属于土的范围之内。

(4)肝在五行属木,又主疏泄,藏血性。人有了情绪活动,主要是靠肝的调节疏泄来实现,而且人的血藏于肝。胆汁也是肝脏所分泌出来的。肝胆皆归于木。

(5)肾在五行属水,又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而脑为髓所聚之处,所以肾气通于脑。肾还主生殖发育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五行之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这种循环往复的作用关系正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所在。

优质答主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经络的论述有“黄帝问曰‘余闻五脏更相表里,肝受肺气所处之位,其气下行,何也’?” 这是说肝脏在五行中的位置是木,它的功能主疏泄、主筋;它所对应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和大肠经。因为肝气疏泄功能正常了,则脾气得升,肺气得降(脾主运化),水谷得以生化精微物质和津液输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营养滋养皮肤肌肉筋骨等。而大肠又为金脏,故我们常讲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一脏一腑就形成了完整的五行经络框架结构体系;反之,如果这个系统出现障碍或者不通畅或不足,就会出现相应内脏疾病反应症状表现,这就是中医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识的基本思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