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字五行属什么?
称,汉语汉字,读作chēng或zhèng ,总笔画数为7划,是指用器物衡量东西的量器、能够平衡、对称等意思;该文字最早见于金文时期。《说文》中有记载“称,量也”的意思。现作为姓氏。 形声字[1]。从衡,爯(chéng)声。本义就是称量、衡量。由本义引申出“相符”“相当”之义。 用秤来称量物体,这是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但是你知道秤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它又是如何计算出重量并显示在刻度盘上的呢? 秤的来历与“钧”这个单位有关。古时候人们将30斤重的铁柱放入水中,使其全部浸没,这样,水面上就能看到一个圆盘,即“浮舟”(古时船上常用铁环相连的舟)。然后将待测物体放在上面,就可以得出质量的大小。这就像现在所用的弹簧秤的原理一样,只不过古代这种“杠杆式弹簧秤”的标尺是浮在水面上的木头,而不是竖直放置的弹簧。 据传,春秋时代鲁国就有这种“浮舟秤”了。到春秋末期,这种“浮舟秤”已经比较精细了,用的时候只要把要称的东西放在木板上就行了。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提梁秤,即在木板上加一根横梁,再用提梁挂钩住物品,这样更方便使用。到了汉代,人们又改进了提梁秤的结构,使其形状跟现代的秤差不多,并在里面放上一根垂直的木棍,以便更精确地显示出物体的质量。 这根垂直木棍的作用可不小,因为它还有个名字——定杆。因为有了它,才能使称重时物体的受力点始终不离开中心位置,从而避免了由于不平衡而产生的误差。
虽然历代对秤的计量单位划分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十斤为一钧,三百钧为一石(斛)。宋代以后,一石等于一百斤重。至今,我们仍在沿用这个词儿。 除了用来测量外,称还能表示两种意思。一个是“称呼”“称谓”,另一个是“称作”“被称为”。 “称为”和“叫做”都有指代的意思。但是前者着重于事物之间的互相命名,后者则强调整个称呼的过程。可以记作——“被叫作”和“被称作”。 最后要说的是,称在口语里还常用于比喻,如“这事不值得一提,真可以‘称’上几句了!”——这里就相当于“说”“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