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支持几大块?
按照职能,财政可分为税务、国库、预算、行政事业、社会保障、农业农村、债务等七个资金财务管理机构。 中国政府实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即一个中央政府,一个地方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一个县级财政,以此类推。从理论上说,财政支持可以分为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两个层面。 事实上,由于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地方财政大部分收入是以税为主,并且县级财政的支出责任范围包括乡镇,所以县级财政实际上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和建设的地方公共服务的重任。对于县级财政的支持可以理解为对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持。 省级财政则属于宏观调控范畴,主要承担的是提供全国公共服务和公共品的责任。但是近年来,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中央加大了在省级财政层面的宏观调控力度,很多政策都落实到省级财政层面。因此省级财政承担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一)县级财政 1.经济发展:一般预算收支 对于县来说,其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一般预算的收支。一般预算收支是指在不考虑上级补助和下级上解以及调入资金等情况时,县本级财政当年所支配的所有财政支出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县的财力规模及财力来源的结构,是判断个县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经济建设:基本建设、挖潜改造投资 对县来说,基本建设主要是指县内基本建设项目,包括铁路、公路、矿山、工厂等,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兴衰;挖潜改造投资主要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3.社会事业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费 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其中教育支出又分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支出主要是用于科研部门的经费开支,文化卫生体育支出主要是保证文化、医疗卫生机构和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 4.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支出包括政府机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开支。 5.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6.其他专项支出 (二)省级财政 具体项目的划分请参考《财政学》(第5版),葛家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支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农业、小农户的国家,农业比较脆弱,农民比较贫困,农村经济还十分落后,农业本身还不具备高积累、高投入的能力,因此,国家的财政必须给予农业以强有力的支持。为了扶持农业的发展,从1951年开始,国家采取累进征收工业、交通运输业的税款,用以补贴农业和农业用品的生产与流通,实行“工赈农”的政策。
教育、科技支出
1949年,在中国现代科学的18个学科中,仅有10个在国内有研究工作,研究人员4000多人,专著只有30余种。20世纪50年代,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大力兴办各种学校和教育事业,使学龄儿童入学率逐年上升;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财政教育事业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85—1991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年递增20.9%。其中,1990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为280.35亿元,比1978年增加196.78亿元,增长2.3倍。财政用于科学技术事业费也有较快增长,1985—1991年,年平均增长28.5%。其中,1990年为69.96亿元,比1978年增加57.59亿元,增长5.3倍。财政对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使我国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国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有所提高,科学技术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水平和研制能力不断提高。在财政、科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一大批重点科研课题和高技术研究课题被纳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91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飞船工程通过国家立项,到2003年10月第1艘载人飞船载人上天。1992年国家正式确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社会保障
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支出也得到不断地增长,从1949年开始,国家在一些国营厂矿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0年国家建立了干部退休制度,1952年开始建立和实行了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退休养老制度。从1951年开始,国家按照“劳动者在年老、患病、遭受工伤、残疾、生育时获得物质帮助”的原则,建立了“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承担”的劳动保险制度。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离退休职工、退休军人和下岗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配套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财政对于社会保障的范围有所扩大。
其他支出
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教卫生、科学研究、国防、行政、公共事业等经费也有相当大的增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济发展中,财政对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行政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维护祖国的安全和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等,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