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击为什么不行?
题主的问题其实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拳击项目的竞技体育价值在当今中国所处的位置,另一个是关于中国拳手不行到底指代的是什么。 首先明确一点,拳击项目是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暴力性和商业属性。
在中国,大多数竞技运动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等,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在社会上都具备不错的关注度,但是拳击不是,拳击的项目特征让其在群众基础这一项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运动,这是事实,不必讳言。
但是,拳击的运动价值一点也不亚于其他项目,优秀的拳击手一样可以在赛场上取得荣誉,为民族争光。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拳击手与体操队,跳水队一样,都是金牌大户。以大满贯得主梅威瑟为例,一个职业拳击手一年甚至不需要参加一场比赛就可以收入丰厚,生活奢侈。
而泰森,霍利菲尔德,刘易斯这些重量级传奇更是不用多说。如果拳击运动在中国的职业化程度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这很难),并且能够像橄榄球和篮球那样获得足够的媒体曝光率,相信一定会有大量的年轻人选择这项运动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
其次,“中国拳手不行”这句话到底是在表述什么。以现今的中国拳击发展来看,这个结论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这里的“行”到底是什么呢。是成绩不好吗?还是战斗力不强?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阻碍中国拳击发展的症结所在。
结合现有的资料和数据,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群众基础的薄弱导致拳击人才梯队建设的欠缺,二是职业拳击在我国的商业化程度较低。
因为有拳击的人太多了,都去打小拳了!
什么意思,别想歪了,是打小拳不是打小脸!小拳又是什么拳?就是小拳套,或者叫小手套拳。大拳套和小拳套看起来差不多,区别在于重量和内部结构。
大拳套
小拳套
从外观上看,大拳套的拳套带刺比较多,手握把手也较长,实际上内部结构硬度更高,重量普遍在12盎司。而小拳套通常只有8-10盎司重,内部结构也更软,拳手的出拳更有力量。
简单来说,大拳套是安全拳套,是保护双方拳手以及被击打方头部的拳套。拳手佩戴大拳套一般只进行训练,而不会进行真正对抗,最多两人戴着一模一样大小硬度的拳套过过招,但不进行全力出拳。
小拳套是实战拳套,只用于和沙袋等非人类对手进行碰撞击打。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实战对抗,因为小拳套太软太轻,一旦进行拳击训练,无论是进攻、防守方头部都会受到损伤,很容易造成脑震荡,是严重的违规拳套。
中国为什么普遍使用小拳套进行训练?一是中国真正懂拳击的人太少了,拳击训练教练根本不懂拳击的训练规则,以为小拳套更有利于练习出拳的力量,就让学员戴着小拳套进行训练,结果就是拳击手有力量没速度,有硬度没有技巧。
另一方面,小拳套在中国属于严重违禁物品,只有经过申报审批才能使用,所以多数学员和教练并不知道有大拳套这种东西,以为拳套都是一种类型和风格,就使用小拳套进行高强度训练了,结果就是形成了错误的训练习惯。
因为小拳套击打头部没有任何问题,拳手打习惯了就会变得没有顾虑,只要戴着拳套击打头部就没有关系,导致中国拳手实战时过度攻击对手头部,即使戴着大拳套也会过于猛烈的击打,结果就是很容易被KO,或者判定负。
拳击运动的本质是通过激烈的对攻对抗来分出输赢,不存在真正的“泰森式拳王”,你防住别人但别人也打不倒你,只能等待裁判判定,判定规则中击打对手头部次数和部位非常重要。如果双方拳手都不以打到头部为主要进攻目标,谁击打次数多自然优势就大。
但在中国拳手看来,大拳套不能以击打头部为主要进攻手段,只要打到对手腰以下部位就有胜算,结果就是打来打去都无功而返,最终被裁判判定输掉比赛。这种规则下的拳击训练导致中国拳手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打不出有威胁的重拳,也没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
虽然中国也有极少量拳击手在国外进行正规训练,但国外拳击手竞争实在激烈,很少能在中国拳击手中找到合适的训练伙伴,通常只能以陪练为主。一旦回到国内,就会被其他拳手视为异类,认为这种训练方法不符合中国的拳击规则,结果是被孤立和边缘化,因此始终无法在中国拳击界有所建树。
要真正改变中国拳击水平低下的现状,就需要引进真正的拳击专家,对国内拳手进行全面和专业的训练。同时要改革拳击的训练和考核规则,不再使用小拳套进行实际对抗,逐步培养拳手正确的拳击理念和实际技战术水平。
拳击运动在中国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只要能摆脱过去不专业不科学的训练方式,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拳击曾经在大级别项目中取得过优异成绩,但距离真正的“拳击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