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五行是什么意思?
“绾”字在古籍中一般作“筦、管”解,是“管”的异体字。《广韵》卷九去声十八管切“绾,管也。”又同切“筦,笙箎之属,皆管器。”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竹部》中解释得更清楚些“筦,笛也。从竹筦声。”“绾,笛名。”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竹部》中进一步解释了“筦、绾”的意思和来源“今俗作管。……古仅作筦。……字之本义为管乐之器具。”
由此可见“绾”的解释最初是从乐器角度来解释的,指用竹木等制成的管子类乐器。后来才逐渐引申出其他的意思来。 《广韵》卷二上平声四端切“绾,系也。”这应该是词义引申的结果。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就有“绾黄纡紫,世济其盛”的句子。用“绾”来形容官员的服饰,显然来源于“绾”作为乐器时的形象——许多乐器都是长长的棍子上绕着一圈圈的弦或管。
再引申一下,“绾”还可以形容像绳子或者头发一样的东西集中在一起的样子——“绾”用作动词时,有“缠”的意思;用作名词时,则有“一束”之意。唐代诗人李贺在《苦昼短》诗中就用“绾结同心日几何”来描述两个人聚少离多的悲情。而宋代作家柳永则用“翠绡绾就做双螺,弱鬓还是初蛾”描写年轻女子鬓边斜插的花朵。
五行拳也叫五字拳,主要是讲拳法拳理。中国武术有很多拳种都以五字命名,比如五峰拳、五虎拳、五虎断门拳、、五虎梅花拳、五虎下山拳、五虎神拳、五龙拳、五行洪拳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国武术对五行拳理的理解和运用,它们在拳理拳法上有着一定的共同性。
拳理是以中国传统哲学即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为依据的,而儒家和道家都十分尊崇《易经》。人们在习武实践中也发现拳理拳法和《易经》中论述的一些道理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当然也有一些拳种的命名只是顺口或吉祥的说法。
在传统武术中,人们通常把拳法分为五种类型(有的拳种把腿法也分为五种类型,比如洪拳),并以五行来命名,这五种拳法拳式,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比喻它们的性能及攻防规律。这五行拳也叫五字拳,它们不是独立的五种拳,而是包含在每一个拳种之中的五种拳法拳式。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世界的本源是气。这些气聚集在一起,并使自己保持一定的稳定形态,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物体。在《易经》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这些物体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里是无限的繁杂,人们依照它们的形态和性能把它们分类,就产生了阴、阳、金、木、水、火、土七种不同的类物质。五字五行拳也是由此而来。
五字就是:崩、钻、炮、横、裹,它与五行拳的金拳、木拳、火拳、水拳、土拳有一种相类与制约的关系。
在五字拳中,有一种拳理叫拳打五形,就是说五字拳和五行拳是相类相合相容的,习拳的人,练拳时要打的不仅仅是拳拳式和招式,更重要的是要打出拳理拳意,要打出五字五形拳的性能和攻防规律。只有打出拳理拳意,才能把拳法打活而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