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五行属于什么时候?
桓姝最佳答案
“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阴阳、五行以及天干地支来推算年份气候,再结合个人体质加以判断,最终对疾病作出预测和预防。 从中医典籍《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有关于五运六气的具体描述——“夫五运之化,各有所行…故春气善病鼽衄,夏气善病疽痱(音pì),秋气善病风疟,冬气善病寒厥,四气皆有所病……有此邪气,何经络脏腑不得相兼为病?” 简单来讲,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的方式;六气就是风暑湿热燥冷雪六种气候变化。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体。
那么为什么有“同属一年,各有患病早晚”的说法呢?这就要提到五行的生克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环不已,形成了一整年的变化;而克则体现的是这一段时间内气候的偏性,如春应温而干燥,如果冬天储备不足,来年春天就容易肝火旺盛从而引发疾病。 除了天干地支配合五运六气进行推算外,中医学上还有一个重要方法叫做“推年纪”,即通过人的出生月份及日数结合五运六气来计算其年龄,并以此为据预测当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健康状况。
然而,由于五运六气涉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复杂数理,且每个人出生的时空点不同,因此无法用统一公式来计算出所有人的年龄。但中医在这方面也有简便方法——“虚岁推算”和“农历推算”都是根据历史数据总结出相应的公式,通过人的出生时间与性别加以估算,结果还是较为准确的。
五行学说形成时间有三种说法:
一、商周之际,夏易——商易——周易形成之时产生。
二、战国、西汉初,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之时形成。
三、东汉中叶,张衡五情相胜说、王充五音六律说出现之时产生。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有一篇重要文献《五行》,根据1975年湖北江陵九店东城楚墓出土竹简的年代推断,《五行》之作当在战国中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日夜行称,不讳‘亲’‘君’;然孟子序于仁义”,说明孟子之学在仁义。而《孟子·尽心下》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说明孟子将心、性、天联系了起来。性、天在《五行》中也有叙述,《五行》在“性”字上都加“心”字。
从《五行》的材料也可以看出,从《尚书·洪范》、《国语·郑语》起,到孔丘以“仁”学著称,再到《五行》,仁、性、五行的联系日益密切。《史记·历书》记载,五行“其占以五,其事四(四季),其法六十(十二月五行为六十)”,和《管子·五行》说的“故五行者,水、火、木、土、泽也。五者,数之用也;五行……以治五官”及《史记·封禅书》“‘五行’、‘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意思相同。《史记·封禅书》记载,“八位”和“十二度”分列五帝坛、四渎坛及五岳之外,五帝、四渎、五岳又配五方,可见“八位”和“十二度”也是五行的衍生物。汉代学者引经也常以“《洪范五行传》曰”,由此可见,五行说在战国就已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