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房价不高?
“房价不高”其实是个感性问题而不是个定量分析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300万人民币买一套房子是比较合理的,而同样的一笔钱在美国只能买到一个一居室或者一梯队学区的小house;而对于美国家庭而言,300美元/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大概能建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了。所以,从感觉上来说,美国的房子确实挺贵的……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拆解这个“感觉”,会发现所谓的“房价不高”其实是有前提假设的:
1. 房价=地价+建筑成本+政府税收和行政成本+合理利润。 如果我们扣除这些费用后的新房实际售价仍然很低(比如低于地价),那么所谓的高房价的概念就被消解掉了。事实上,美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住宅地皮都是免税的,只有少量地区以低税赋来吸引开发商。
2. 新房价格包含的内容应该是一套完整住房,而不只是房子本身。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计算房价时把装修、空调、家电等含在里头,房价看上去就会很高;而如果把这些都排除在外只算房子本身,房价就看上去比较合理了。
3. 房价的计算要基于历史数据,用过去的单价来计算现在的房价水平。 我们现在常常听到关于房地产的统计数据是“均价”,但这个数字是个平均值,它取决于历史成交量的多少,以及在一段时间内成交结构的分布情况。如果最近两年中国楼市主要成交的是大面积豪房,而同时过去几年美国主要是建小户型住房,那中国的“均价”肯定要比美国高得多。反之亦然。 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交易都是基于单一户型、单一次价的纯实物成交,这些实物往往有着相似的面积和朝向,也常被当作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基础。然而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简单,不同户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成交价格差别非常大。例如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同等大小户型相同的房屋往往会因为楼层、朝向等因素而有几万的价差。对于这些异质性数据,如果我们没有做进一步的加权处理,用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来计算“均价”就会严重偏离真实价格。 所以,当我们谈到房价的时候,讨论的基础是什么?是一个包含所有住户家庭样本的整体人群么?还是一个包含所有户型、区域、城市样本的面板数据集?又或者说我们用历史数据的均值和中位数来拟合当前的数据,认为当前的房价就应该在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