亵渎结局什么狗屁?

澹台冬玲澹台冬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第一次读到纳兰性德的词,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躺在凉席上,翻开杂志,见到这首《木兰花·拟古》,当下就喜欢上了,然后便开始查询纳兰性德这个人。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作为满洲正黄旗人,他有着典型的满人取名习惯,纳兰性德的“性德”乃是“性教育”的“德”,而他的父亲名纳兰明珠,字耀文,是康熙朝大学士,权倾朝野。

家世显赫的纳兰容若自幼遭到父母的百般宠爱,少年时受到家庭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氛围的熏陶,对诗词、汉文、骑马、射骑、读书等都产生了兴趣。成年后,他更是凭借父亲的权势,做了官,一开始是二等护卫,随顾命大臣索尼辅政,后升二等侍卫,曾随康熙帝南巡北狩,东临西宴。

然而,繁华的背后,是纳兰性德难以自拔的寂寞。他的母亲吴氏,深明诗词散杂,没有实用,所以从小就要求儿子不能只“怀筝拾璧”,一定要“成器”。父亲纳兰明珠更是对儿子寄以厚望,把儿子当作扶摇直上的棋子,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教儿子读书写字。然而,性德在名师的羽翼下成长,自幼便养成孤标傲世、豁达恣纵的个性,对一切都有着厌倦之情,厌恶喧嚣的街市和奔波的官宦生活,对功名富贵更是看得很轻,曾言:“人生岂无少年时?”

这样的成长环境,终究是造就了一个“疏狂”的纳兰性德。

“疏狂”纳兰性德的才情,在其流传于世的三百首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采桑子·昏鸦尽”的失落、“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的孤寂、“画堂春·一生一代一生缘”的惆怅、“蝶恋花·辛苦最怜花落去”的伤感、“摊破寒食酒”的哀婉、“乌夜啼·人生何处”的茫然被他的笔挥洒的淋漓尽致。

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不论是“疏狂”的,还是“清明”的,他都将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通过一种“托物言志”或者“直抒胸臆”的表述方式宣泄出来,所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元1685年)纳兰性德在写到“笔补青天”时,只填了一半,便再也无法续完,“笔补”,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极致,有人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有人认为是醉酒、寻花、赏月、探芳的浪漫情怀;但是,对于身体渐衰、心中空虚、了无理想的纳兰性德而言,则是一种“哀恸”,是一种“疏狂”、“清明”都无法诠释的极端感受,这种感受,只有“笔补青天”方能道来,奈何纳兰性德只剩半笔,欲书“笔补”却难以继续了。

就在这一年,纳兰性德由于长期烦忧过度,加上体弱多病,心中理想难以实现,身体难以调养,便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年仅30岁。

生,不得意;死,不瞑目。也许,这正是纳兰性德最后的归宿。

(编辑 徐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