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取名五行属什么?
子夜,字面意思也就是子时和丑时之间的这个时间段。在十二时辰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23点到1点、1点到3点、3点到5点...... 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子夜自然便是凌晨一、二点了。 在古人看来,一天由十五个时刻组成——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é),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晚,午夜,黎明。其中,夜半就是子夜,即23点至1点。而黎明,则是太阳离开地平线的时间,大约为5点或6点左右。所以,子夜又被称为“黑子”“午夜”等。
当然,古人观察天象是按周而复始来研究的,所以他们说的“晨”与“夕”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早晨”“傍晚”的意思不同。例如《庄子·逍遥游》有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是因为他们把早上和晚上都定义为“一日之中”,这样,从清晨到夜晚就都是同一“昼”了。
时至现代,这样的“一昼夜”观念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古代的许多词语都失去了它本来的语境含义。于是,“子夜”便成了“午夜”的同义词。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人们根据星象变化判断时间和季节,因此把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称为“二十八宿”。其中的“子午宿”就在现在的正北方和正南方。
据《史记·司马迁列传》记载,汉武帝曾经梦见自己坐在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里,而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则跪在自己面前。醒来之后,汉武帝让史官记下此事,时间为“元封七年九月丁卯”(前104年9月12日)。司马迁按照父亲的生辰推算出梦中的时间应为“乙巳日”,然而史书上的纪录却是“丙午”。
那么,到底是“乙巳”还是“丙午”呢? 司马迁选择了自己的父方,即“乙巳”。因为他相信“天在上”,而“地上的人”是“万物之灵”,因此可以“改易日月”。(见《史记·历书》)也就是说,他坚信自己的“时空观”——即使史书上错了,也可以纠正过来。 但后人却未必会像司马迁这么乐观。由于无法确知当时的真实时间,两千多年来,后人们只能在这“乙巳”与“丙午”之间徘徊。直到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被发现,这条难题才得以解决。
该简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制定新法令的事,其中一条便是“更以闰月,故十二月为乙巳,十一月为丙午”。也就是说,当年的九月丁卯之期实际上是在“立冬”之后的“小雪”之前,而并非如司马迁所说是在“大雪”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