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代表什么生肖?
古时没有十二生肖,那时人们根据每天的时辰来区分生肖。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亥对应的分别是今天23时至1时,3时至5时,5时至7时,7时至9时,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3时至15时。每天一个时辰,周而复始。 同时,古代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小时”(现在也称“时辰”),与现在的24小时完全对应。 如此这般,子时就是夜半,也是今日的23时至明日的0时;丑时则是鸡鸣,即今之1时至3时;而辰时即为食时,也就是今天的9时至11时等等。 在这些不同时辰里出生的人有相应属相,而古人认为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动物,于是也就有了“时辰属相”一说: 那么,古人究竟是根据什么来确定某个时辰与某动物相关的呢?这还要从十二地支的起源说起……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东汉王充所著《论衡·物势》中有这样一段话: “寅者,阴阳之气始萌而生长。形如寅虎也,故曰寅木。卯者,阳气方盛,阴气渐衰。形似卯兔,故曰卯木。”
这段文字很好地描述了寅和卯两个时辰的特征:寅时新阳初生,草木萌芽;卯时草木旺盛,呈欣欣向荣之势。而古人很早就发现,许多动物都具备跟寅卯相对应的属性——它们都是在寅卯之时出生的。 以寅为例,《礼记·月令》是这样描述的: “孟春之月,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可见在春天来临之时,许多动物都开始活动了,而最早出现且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寅。《尔雅·释天》记载: “岁阴者,子也。” 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寅虎”。
除了寅之外,卯时也颇具代表性。《礼记·月令》中这样叙述: “仲春之月……雷乃发声,蛰虫始振。” 显然,这时节许多小动物都开始活跃了,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卯。《尔雅·释天》中记载: “辰为龙,巳为蛇,卯为兔。” 在古代辰巳卯三时辰均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时间范畴,又是某些动物的代表。古人还认为许多动物在一天之中都具有多个身份。 例如狗,它既是地支“戌”的象征动物,又与寅相刑,所以在一天之中的含义就有变化。《礼记·月令》中载: “季秋之月,豺乃祭兽,戮鸟,雀不入。” 这里所谓的“雀不入”其实就是指“雀不进入”犬守备。古人认为霜降之后,鸟类变少,犬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此时它就是“戌”;但在“月令”全文中,关于“戌”的动物特征却只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