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2010年4月28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农发行”)宣布,由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牵头,中投公司、上海城投、上海电气和上海静安区共建的上海国际能源中心正式启动。此次合作,农发行提供一体化的银行服务,包括银团贷款、贸易及融资、交易结算、项目开发及咨询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以及境内外新能源项目开发、工程承包和设备贸易等金融服务,标志着中农发行和IFC首次在银行、投行、证券、保险、租赁等传统金融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为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和各国政府机构学习借鉴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4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有银行,主要从事农业政策银行、商业性银行、投资银行、证券银行、保险银行等银行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建立,顺应了农业政策金融化的改革方向,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实行商业化经营,坚持开发性金融方向、与国际金融惯例接轨、面向市场独立运作。中国农发行经过11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拥有59975名员工的现代化的大银行,在国内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234个分支机构,并设立723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网点达到了1.13万个,拥有一支14万人的员工队伍,总资产6.26万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商业银行前列。
尽管中国农发行已经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中国农发行不良贷款问题突出,且历年以来坏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产生原因
1、企业因素
部分企业改制不彻底,“壳”企业仍旧存在。企业不经营或者不适当经营,业务重心转向投资、融资、理财等,甚至某些企业主滥用企业法人地位,转移企业资产,造成企业严重亏损,实际上已成空壳;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不守信誉,借款到期后,恶意拖欠,借故不还。
2、银行催还贷款不力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农发行不良住房贷款比例较高,而且由于人员等原因,清收力度不够,使得不良资产未能有效化解,甚至出现了恶化倾向。
3、资产管理不利
中国农发行在不良资产集中处置期间,部分网点在认真清收的同时,又主动发放款,使得处置期间总体金额不减反增。同时,在清收过程中,未遵循先借先还、本息优先、资产优先的原则,使得归还贷款的资金被抵消了其他金融业务利润。
4、内部控制不完善
资产管理中,中国农发行对抵押品管理不够严密,账实不符;对质押品的估价,缺乏公允可靠的依据,而且不履行质押物品登记手续,质物监管不力。对抵押物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抵押品价值流失。
不良资产处置难加剧 农发行缘何重蹈覆辙
处置方式缺乏创新。 多年来,中国农发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未能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创新。非公开交易转让方式由于不能体现社会统一竞价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而逐步被淘汰,公开拍卖方式虽被采用,但未能很好地操作,致使大部分不良资产不能变现。特别是信贷资产评估,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办法;同时,受不良资产状况及市场环境影响,资产评价标准不一,资金成本、利率等差别较大,致使可变现性减弱,增值部分难以确定。
员工在处置过程中不作为。 由于历史承包责任制负担沉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农发行基层行处于两难境地。而且,由于知识结构、素质素养和观念更新较慢,基层行员工缺乏正确处理不良资产的能力。尤其在清降工作中,缺乏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非专业人员和较低的专业水准去操作大量专业性的清收业务,致使资产流失严重,工作效率低下。
内外部环境不利于处置。 从内部来说,中国农发行体制不顺畅,省、地、县农发行之间财权和行权不统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业务结构不合理,经营理念滞后。从外部因素看,本系统内不良资产比例高,资产质量差,缺乏相互关注、相互支持的优良资产:整体经济效益低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处置不良资产的承受能力和动力。特别是当前全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外部环境更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