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本命年带什么好?
“本命年”这个词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了,关于它的记载也很多,但大多数人都对它不是很了解。 简单地说,本命年就是一个人出生年份的干支,即年出生的甲子、乙丑等;而太岁是掌管人世间祸福的神灵,每年由一位太岁轮值,称为“值年太岁”或“流年太岁”。 《尔雅》“太岁,谓岁星之行次也”,又载“太岁,当神祇之星。”
在古人观念中,天地人鬼神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人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每逢甲子、乙丑之年,人们便要祭祀太岁神。清代《渊海集》载:“太岁者,诸凶煞之主,逢者则刑害灾厄。…避太岁须用本名,或印信贴身方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中对太岁也有记载:“今东平州土人多掘取以馈亲人,亲友间相沿用之,名曰‘辟太岁了’。”这些记载都说明古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太岁和本命年的重要性了。
那么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是否应该抛弃这种古老的观念呢?其实也不尽然。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的现象和病的成因,但却无法完全否认阴阳五行等古老学说存在的价值。现代医学上还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病,比如说有些癌症会在某一年龄段突然高发,而在此之前患者的身体是健康的。如果单纯用现代医学来解释,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因此有很多人就会在当年农历腊月廿三(小年)祭灶之后,用酒肉等供奉天地神明及祖先!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还要拜“太岁”。所谓“太岁”,就是木星,因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代的人把木星称作为“太岁”。由于木星常年在星空中运行,很难被观察到,于是古人就采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每隔几年就把“太岁”移位一次,这样就能保证“太岁”永远处于星空的某个位置。
在民间,“太岁”又被称为“太岁爷”,因为有人担心直接称呼“太岁”会冲撞神灵。而在南方地区,许多人就会在家里贴有“岁星图”并定期更换。 在北方很多地方还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原因是出自东汉时期,有个名叫王郎的人,在腊月三十晚上窜犯京城,到了子时,皇宫里的卫士突然发现皇宫的正门——正阳门出现了。 当时皇上正在吃饺子,见状大惊,忙问原因。卫士回答说:“正门本来在我们保护之下,不知什么时候让叛军给占了。现在太阳已经出来了,看来他们是走远了。”
皇上听了很高兴,就赐给卫士们每人一包水饺,以示奖励。这事传到民间,百姓就在新年那天效仿着吃水饺,并在锅里放入硬币和糖,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有钱花。 其实,这种习俗也是来源于古代的“压岁钱”。据汉代刘熙《汉律》载:“春节赐钱,春饼果。”宋代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六“岁时风俗”条中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官民俱吃团圆饭……”元代杨允孚撰《滦京杂咏》中有“儿童换蜡灯,夫妇同赏月”的诗句。
可见,古人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是非常注重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 而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儿却淡了。在城市里,有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公历生日是什么时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或许应该选择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